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真正的「古典時代音樂之父」,C.P.E.巴哈的音樂成就絕對不亞於他的父親巴哈

C.P.E.巴哈與西洋音樂古典時期的真正開端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是西方(乃至全世界)音樂史上公認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很多評論就直接認為他就是古典時代音的音最偉大的一個。然而,樂之樂成巴哈有兩點美中不足。父C父親

首先,巴哈不亞巴哈巴哈在生的絕對年代,他被認為是真正一個出色的管風琴家,作曲也在音樂圈子(特別是古典時代音的音德國音樂圈)有不錯的聲譽,卻並未被公眾認為是樂之樂成一個偉大的作曲家。

其次,父C父親在東方,巴哈不亞巴哈巴哈被譽為「音樂之父」,絕對然而,真正巴哈沒有開創一個新的古典時代音的音時代。恰恰相反,樂之樂成巴哈處於巴洛克時期的最後階段,他的去世(1750年)通常被視為巴洛克時代的結束。事實上,還在巴哈晚年,巴洛克風格的音樂,特別是巴哈所寫的復調音樂,已不再受歡迎了,他不但不是「父親」,反而是最後一個堅守「巴洛克」音樂風格的衛道者。

以上兩點巴哈的美中不足其實密切相關:或許正因他的音樂不再符合時代的品味,所以在生時才流傳不廣,才一直沒有以偉大的作曲家的身份被公眾認可。巴哈的生活圈子雖然不大,但與主流音樂圈沒有隔閡。

一個證據是:同期德國作曲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泰雷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泰雷曼的音樂當時風靡一時,被視為最頂尖的德國作曲家;泰雷曼就是巴哈的好朋友,甚至還是其兒子C.P.E.巴哈(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的教父。可見,巴哈音樂當時流傳不廣、不被視為重要的作曲家,並非圈子的原因。

巴哈去世被認為是巴洛克時代的終結,之後就是音樂的古典時期(Classical Era)。如果認為不同的時期可以重疊的話(實際情況如此),古典時期大約從1730年到1820年。如果硬是要不重疊,那麽大致上是1750年到1810年。

提到古典時期,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海頓(Joseph Haydn)、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有時還包括舒伯特(Franz Schubert);除此之外,大概想不到其他人。這也難怪,海頓、莫札特、貝多芬三人的光芒太耀眼,把這長達70到90年時期的其他作曲家都蓋住了。

可是,海頓出生在1732年,而且以不少作曲家的標準,他算是「晚熟」的一個——最早代表作《狂飆突進交響樂》(Sturm und Drang Symphonies)是1760年代後期到1770年代才譜寫。於是,到海頓「發熱發亮」時,古典時期已開始了好一段時間了。顯而易見,如果古典時代只聚焦於海頓、莫札特、貝多芬,既對其他古典時代的作曲家不公平,也不足以真正了解音樂的古典時代,特別是「前海頓時代」,即從巴洛克時代到古典時代的過渡期。

有意思的是,巴哈的兒子們,就是引領這個從巴洛克時期音樂風格向古典時代轉變的關鍵人物。在這個意義上說,真正的「古典時代音樂之父」,反而是巴哈的兒子們。

巴哈有兩任妻子總共20個孩子,但只有9個活到成年。繼承巴哈家族的音樂傳統,他們中成為作曲家的就有「四小巴哈」:即巴哈的大兒子W.F.巴哈(Wilhelm Friedemann Bach)、二兒子C.P.E.巴哈(均為第一任妻子所生)、五兒子J.C.F.巴哈(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Bach)及小兒子J.C.巴哈(Johann Christian Bach,均為第二任妻子所生)。

音樂界為了區分他們,又根據他們長年生活的地方,把他們又分別稱為德累斯頓巴哈(W.F.巴哈)、柏林巴哈或漢堡巴哈(C.P.E.巴哈)、比克堡巴哈(J.C.F.巴哈)和倫敦巴哈(J.C.巴哈)。

這「四小巴哈」都是老巴哈親自進行音樂教育的。巴哈家裡閒時就開家庭音樂會,大家譜寫的曲混在一起,最後留下了兩本《安娜・馬格達蓮娜練習冊》(Notebook for Anna Magdalena Bach,安娜是老巴哈的第二任妻子),上面都是一家人平時練習的曲目。然而,在長大後,他們都發展出了自己的風格,與巴哈音樂完全不同。

在這四人中,以C.P.E.巴哈的成就最大,在音樂史上地位最重要。本文就先介紹和討論他。

Adolph_Menzel_-_Flötenkonzert_Friedrichs
吹笛者為腓特烈大帝,彈琴者為C.P.E.巴哈|Photo Credit: Adolph von Menzel@Wiki Public Domain

在18世紀後半葉,德國人說起「巴哈」,指的就是C.P.E.巴哈,而不是他的老爹巴哈。他出生在1714年,與德國歌劇作曲家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同年,比海頓大18歲。光看年齡,也可以猜測,他填補了「前海頓古典時期」的「真空」。事實上,他也確實是轉變時期的關鍵人物:他是對海頓影響最大的作曲家;莫札特形容「他是父親,我們都是孩子」;貝多芬也崇拜他,到處收集他的樂譜。

C.P.E.巴哈既被稱為「柏林巴哈」,也被稱為「漢堡巴哈」,這是他主要居住的兩個城市。1738年,普魯士的腓特烈王子(即後來的腓特烈大帝)聘請C.P.E.巴哈為宮廷樂師,主要演奏羽管鍵琴。他原本只想離家體驗一下新生活,但沒想到一下子就在柏林共待了30年。他屢次請辭都被腓特烈大帝留住。直到他的教父泰雷曼在漢堡去世,他應聘其空出來的音樂指導職位,腓特烈大帝才最終放行。於是他在漢堡再工作了20年,直到去世(1788年)。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