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燃燒女子的畫像》: 這把火,是這群女性對於無所不在的父權與禮教的逆襲

文:Lisa影評快遞

最初的燃燒凝視,是畫像火這窺測探索,充滿好奇與想像,這把再次的群女權與相望,是性對襲眼神交會的炙熱的吸引力,令人目眩神迷。於無畫家瑪莉安前後畫出兩幅艾洛伊茲的父的逆肖像畫,卻因距離所產生的禮教美感,以及彼此愛戀所油然而生的燃燒情感,在神韻上有了差異變化,畫像火這是這把細膩觀察之後的反芻,恐怕也是群女權與一種頓悟與驚嘆吧!

誠如片名《燃燒女子的性對襲畫像》,全片緊扣「畫」的於無主題,從構圖、父的逆服裝、場景設計、調色到運鏡,處處描驀出了工整、細緻油畫色澤的光暈,一幕幕序列長鏡頭所流瀉出的影像,如同欣賞一幅幅工筆式的畫作。並且「畫中有詩,詩中有話」,特別將艾洛伊茲塑造是一位情感主導且知識性的角色,瑪莉安則是畫室的教師,也引用了希臘神話奧菲斯與歐律帝斯的故事,奧菲斯的回望第一眼是情人的眼神,再一眼是詩人的眼神,是失意,也是詩意。電影中所有對話皆精雕細琢,富有含蓄典雅的文學性。

MV5BZTA4YjVjZmItNjExYy00NzVmLTllYTEtNDFiPhoto Credit: IMDb

導演瑟琳.席安瑪 (Céline Sciamma) 長年致力於拍攝同志情慾與性別認同主題的電影,而兩位女主角阿黛兒.艾奈爾 (Adèle Haenel)、諾耶米梅蘭特 (Noémie Merlant) 不縕不火的情感詮釋,每一個凝視、一顰一笑,皆舉重若輕的表現出幽微細膩的層次性,因此榮獲2019坎城酷兒金棕櫚獎,最佳劇本獎等等各界一致好評。

電影與繪畫都是關於光影的藝術,因此整部電影具有不急不徐的流動感,深刻沉穩的藝術性,最劇戲劇性的,恐怕就是在艾洛伊茲裙擺的被點燃、又被撲滅的那把火,是如此的炙熱,是瑪莉安與艾洛伊茲對彼此的愛戀,這把有形與無形的火炬,在視覺與心靈上形成了一連串的殘影,具有生命力。

這把火,如同韋瓦第《夏天》所使用的激動風格 (stile concitato),在G小調快速的下行音,如同一把熊熊烈火,燒不盡、吹又生。這把火,被導演借用為燭火、爐火的延燒,兩人的相知相惜為它增溫,未婚懷孕的女僕蘇菲也給足了精神燃料,早就從一次次瑪莉安在夜裡點著燭光,憑著白天的記憶偷偷描驀出艾洛伊茲的面貌,以及在艾洛伊茲否定了瑪莉安第一次為她所畫畫作中,瑪莉安憤而將畫作投入壁爐中。 這把火,是這群女性對於無所不在的父權主義與傳統禮教的逆襲與反撲,彷彿就是一種嚮往自由,試圖擺脫禮教、宗教壓抑的性別意識與同性情慾,成為她們的美麗光譜,在篝火晚會中更顯得燦爛奪目。

MV5BNmYwNGY2Y2QtYmNiMC00ZTJiLTg0YmItZjA1Photo Credit: IMDb

在篝火晚會時所出現的主題曲,是由法國電子音樂家、導演Jean-Baptiste de Laubier所寫,先用電子混音來製造出不斷上行的音符,堆疊成音堆,再解決於完全音程,再出現合唱團拍掌的聲響與唱出的持續低音,如同火焰燃燒的節奏,隨著音域不斷拓寬,節奏交錯出現,營造撲朔迷離的效果。

所有的音符按照泛音原理,按部就班逐次出現,層層疊疊,彷彿一把星星之火早已發展成咄咄逼人,可以燎原,這把慾火及自由之火,已然猛烈到一發不可收拾。正如歌詞引用尼采的名言:「我們飛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的人眼中的形象就越渺小。」是一種相對、相逆的關係,是一場充滿神秘感的盛宴,彷彿是在狂喜後的天崩地裂。

這部電影的結構如精心設計的二段體,兩位女主角的背影、艾洛伊茲的肖像畫、韋瓦第《夏天》第三樂章,倆倆相稱,前後呼應,從觀察與被觀察、畫與被畫、客體轉為主導,電影中的所有符號,就在肖像畫完成後,導演將這一切再次回首。

最後《夏天》那G小調快速音群「大絃嘈嘈如急雨」般的奔馳,與瑪莉安凝望著艾洛伊茲顫抖、垂淚、啜泣、淺笑的側顏,那一把熊熊烈火,轉為雷電交加的狂風暴雨及冰雹,使得這段苦澀無緣的愛情,霎時昇華為超然的救贖。

MV5BMjJiODFkNzEtN2I0YS00NmI4LTk5NGMtNTEyPhoto Credit: IMDb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