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靈魂謀殺》:亂倫倖存者的因應策略——防禦機制和對意義的追問

文:烏蘇拉.沃爾茲(Ursula Wirtz)

亂倫倖存者的因應策略——防禦機制和對意義的追問

女性該怎樣因應父女亂倫給她們帶來的創傷?哪些因應策略能幫助她們處理這個問題?在這過程中,對意義的靈魂亂倫追尋在多大程度上發揮著作用?因應(coping),指的謀殺是人們為了克服某些問題發展出的行為。自從一九六六年拉扎魯斯(Lazarus)【註】開展心理壓力的倖存研究以來,一直有對「因應」的因應意義研究。

在拉扎魯斯看來,策略因應以處理(如創傷)為導向、防禦因應行為會根據特定的機制要求不斷變化。根據字典的和對定義,因應是「成功的管理」(to manage successfully)。而拉扎魯斯認為,靈魂亂倫因應不僅僅是謀殺指那些會帶來成功結果的活動,在他看來,倖存在處理壓力方面的因應意義每一種嘗試、每一次努力都是策略因應。因此,我們通常稱作「防禦機制」的行為也可以是一種因應。

例如:對現實某種程度上的否定可以是一種有效的因應,因為它能增進在不可控情況下的適應能力。因此,因應行為主要不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而是具有讓人的情緒困擾更容易自我承受的功能。其它的反應方式,如迴避、輕忽、疏遠、分裂、在不良事件中指出積極的價值等,都可以看做是對消極情緒的自我調節。即使這些因應嘗試看起來像是自欺欺人,但如果它們能保障個人的痛苦得到緩解,就具有保命的功能。

從存在的層面來講,亂倫體驗比一般的壓力體驗更具有威脅性。性剝削可以客觀地理解為一種嚴重的、危險的生活事件;它不是一次偶發事件,而是一種往往會影響生活很多年的經歷。這段經歷的後果不僅與客觀上受虐的嚴重程度有關,還取決於亂倫受害者個人在整體上對這段經歷的認知和評估,以及處理這種情況的能力。早期亂倫研究的重點還是放在外部因素上,比如會詢問亂倫過程中是否伴有肢體上的暴力、亂倫發生的頻率如何,以及兒童與加害者的關係如何。但就這些因素的進行分析,對於理解當事人如何處理亂倫經歷是不夠的。

在這方面,認知心理學的做法在我看來更有意義。在認知心理學看來,每一種環境刺激與人的思維和感覺之間都有關係。在這過程中發生了一段評估過程,而這段評估過程取決於人格的結構、能力和易受傷程度。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同樣的情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評價。對一種情況的一般性評估以及人格因素對評估的影響,包括個人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這些是一個人指導自己生活和行動的標準。這樣的價值體系可以成為重要情況下的決策輔助,可以在看似無望的生活環境中給人勇氣,因此可以成為極端情況下的支撐。集中營倖存者的體驗報告非常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兒童在性虐待事件中,這套價值觀還在建構過程當中,而同時這些正在建構過程中的價值觀又受到了全面的攻擊,因此,這些兒童所受到的傷害程度是顯而易見的。情感、思維、行為等方面的自然發展受到嚴重干擾、產生固著,使人無法進一步走向成熟。性剝削使兒童變得無助和無力,對自己控制局勢能力的信心下降,結果是嚴重損害了他們的行動能力。

亂倫受害者通常會塑造一個消極的自我意象,這也抑制了他/她們因應創傷的能力。回憶起早年的屈辱和失望、對愛的信念破滅、無奈並失去信任,會導致完全的冷漠,並用其它因應機制來取代那些健康的、沒有受過傷的人們可用的漸進式的因應策略。我想到的是一系列的迴避行為,如逃避到異想天開的妄想中、社交退縮、與世隔絕、有著難以停下來的圍繞問題的念頭、自責、聽天由命或尋求口欲上的刺激等。受害者自己也知道,這些因應的嘗試通常不能解決問題,而是會成為新的糾結根源。受害者也往往選擇藉由酒精或毒品來緩解這些緊張情緒。

相關研究試圖列出一個不同類型的因應方式清單(「因應方式清單」〔WCC,Ways of coping checklist〕)。但是,我發現那並不能充分反映受害者的實際體驗、行為以及她們的思維模式,因為它不適用於每個人身上的具體情況。在我自己的調查框架內,我主要採用深度訪談的形式,而不是科研實證模式,目的是想瞭解亂倫受害者對自己、對他人和對整個生活的信念和期望。這些在早期經驗基礎上獲得的態度,反過來又影響著他/她們以後的生活經驗——這是個相互作用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決定了一個人如何因應創傷性生活環境。

在這些訪談中,我以創傷研究中形成的一個模型為導向。它假定性剝削受害者的信仰和價值觀在五個層面中的一個或多個層面受到嚴重損害。這些層面對應著我們相繼經歷的五個發展階段,這五個階段是根據發展心理學中所列舉的人的成熟階段來制定的。在艾瑞克森和皮亞傑的作品中,我們知道一個人找到身分認同和走向成熟所必須經歷的發展階段。這裡我們簡要回顧一下艾瑞克森所說的人生發展的八個階段:基本信任、自主性、主動、目標感、自我同一性、親密關係、生育(後代)與完整性。對於遭受嚴重創傷的人們,以下五個層面似乎特別容易受到干擾:

  1. 安全感;
  2. 信任;
  3. 力量,控制;
  4. 尊重;
  5. 親密關係。

我們可以把這五個層面作為參考框架,來觀察一個人在與自己和環境互動中經歷的一切。現在,我想更詳細地解釋一下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

在發展的第一個層面,即為與安全感有關的層面,涉及的問題是一個人是否有信心發展出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免於損失或受損的能力。如果不能實現這種發展,就會產生無助地任傷害擺布的想法。例如,這會導致人們出於害怕而迴避危險的情況,因為他們擔心那些自己害怕的事情會不可避免的發生。由於缺乏自我保護能力,也會導致受害者發現自己一再處於危險的境地,比如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並堅信自己真的會吸引災難。凡是小時候受過性虐待的人,可能都會產生這樣的信念:人是邪惡的,我不可能保護自己不受這些人的傷害。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這些女性後來在婚姻中受到丈夫的虐待時,也不為自己辯護。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