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祖芸(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學生,聽君聽席對於兩岸、席話外交議題感興趣,話柯關心台灣政治與國家未來發展,文哲希望利用所學為大家辨明政治語言背後的兩德邏輯)
柯文哲於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Elliot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以「台灣第三勢力崛起」為題發表,並提出他的岸論兩岸、國防以及外交主張。述和然而細聽這些主張內容,賴清會發現,主張柯文哲的有何兩岸論述其實毫無新意,只是不同用新說詞包裝民進黨一貫的兩岸立場,企圖迷惑支持者、聽君聽席誤導社會大眾。席話
柯文哲與賴清德兩岸主張哪裡不同?
柯文哲在演講中提出「備戰而不畏戰,話柯能戰而不求戰」,文哲而賴清德早在提名演說就延續民進黨一貫的政策立場,提出「備戰才能避戰,能戰才能止戰」。乍聽之下,會落入柯文哲的圈套,認為民進黨是個「求戰」的政黨,然而細品這兩段話的語意及背後邏輯,會發現柯文哲與賴清德追求兩岸和平的立場並無不同。
第一句以「備戰」出發,顯示兩人皆認同台灣必須時時刻刻對台海戰爭做好準備。
柯文哲說做好準備而不能畏懼戰爭,而民進黨主張做好準備才能避免戰爭,這顯示了兩者「備戰」的目標都不是要上戰場,而是要防患戰爭的到來。
拿公共設施的消防設備為例,在商場設置滅火器從來都不是要追求火災的到來,而是要避免火災到來時造成更嚴重的災害,準備滅火器,也能降低民眾在火災發生時產生的恐懼。因此,備戰是為了降低人民對戰爭的恐懼,也是為了避免台灣在毫無防備的狀況下遭受戰爭;柯賴二人主張無異。
就備戰而言,柯文哲的主張和賴清德其實沒什麼不同。而兩人也都在第二句都提到了「能戰」,顯示兩人皆認為「備戰」的準備程度至少要達到「能戰」才行。
柯文哲認為台灣不能主動挑釁,否則會招來戰爭,然而民進黨從未提過要挑釁對手,反倒是積極設法阻止隨時可能到來的台海戰爭。
拿急救處理的技能為例,擁有「緊急救護的能力」,不代表期待遇上需要急救的傷患,而是遇到傷患時就能夠派上用場,即時止住傷勢幫助他人。因此民進黨說台灣要能戰,指的是台灣至少要擁有抵禦攻擊的能力,藉以嚇阻中國的侵略意圖,或是戰爭不幸爆發時,能夠爭取國際社會的援助。
就「能戰」來說,柯文哲的「不求戰」與賴清德的「止戰」目的也是相同的。
仔細比對柯文哲與賴清德的說法,會發現兩者對於維繫台灣和平的想法是有共識的,只是柯文哲使用否定句,而賴清德是用更肯定的直述句表示。這正是柯文哲搬弄是非的精明之處,既模仿,也超譯民進黨的政治主張。
從現實主義看柯文哲搬弄是非的小技巧
柯文哲在美國的演說還提到「民進黨備戰是為了求戰」,如此超譯解讀對手的立場主張,是柯文哲向來的拿手戲法,試圖為搖擺於藍綠兩方的民眾黨撐出生存空間。
現實主義中有個名詞叫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意指越追求安全反而讓自己更不安全。可以想像成有人因為擔心被搶劫所以帶刀在身上,導致別人因為擔心被刀刺傷所以帶槍在身上,最後路上每個人都在進行軍備競賽,反而比一開始眾人什麼都不帶的情況還危險。
柯文哲就是利用安全困境的邏輯,模糊了民進黨想要避戰跟止戰的目標,胡謅了備戰跟能戰必代表著求戰的邏輯推演;藉此讓大眾誤以為民進黨備戰,是讓台灣成為帶刀帶槍在身上的人,而這樣的武裝,必會惹來別人對我們的敵意。
從外交理論分析,賴清德的本意到底是什麼?
外交政策,是針對國家對外關係的政策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政策可以視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在手段之上,會有其想要達成的「目標」,而目標之上,則是這個國家的「終極目標」,也就是一定要守護的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
民進黨的兩岸主張,終極目標是守護台灣的和平,這一點從蔡英文到賴清德都始終不變,也是身為台灣總統的職責所在。為了守護台灣和平,民進黨認為要先達成「避戰」跟「止戰」兩項目標,而達成目標的手段正是要讓台灣「備戰」且「能戰」。
所以民進黨的本意根本與「求戰」毫無關聯,是柯文哲利用文字遊戲,給媒體聳動的標題,先是模仿民進黨的論述,接著又超譯民進黨的立場,讓大眾以為兩岸立場曖昧不明的民眾黨才是不求戰也不畏戰的第三勢力。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柯文哲的兩岸論述到底是什麼?筆者呼籲自稱「不藍也不綠」的柯文哲,別再用「不明也不白」的文字遊戲呼攏選民,提出屬於自己的兩岸論述,才能讓選民辨別他與藍綠究竟有無不同。
延伸閱讀
- 賴清德的兩岸論述搖擺於「統合論」及「分割論」之間,要如何「蔡規賴隨」?
- 何謂「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拆解賴清德台獨論述五階段
- 龍應台《紐約時報》文章引爭議:「選對黨」可以預防戰爭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