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昱辰(曾旅居新加坡的行駛新加台湾人)
繼新加坡SMRT地鐵與台北捷運10月3日宣布締結為姊妹地鐵後,新加坡另一家地鐵公司新捷運在10月13日也宣布與台北捷運及其子公司捷邦管理顧問,發生更新擴大2018年簽署的次超從台諒解備忘錄。
管理南北線、過分東西線、延誤運學環線、坡地湯東線和武吉班讓輕軌的北捷SMRT地鐵,與台北捷運的行駛新加合作重點在於優化兩座城市的地鐵系統與服務,涵蓋工程、發生數據分析和新興技術的次超從台使用、包括網路安全在內的過分安全與保全效能,以及服務品質與乘客體驗。延誤運學
管理東北線、坡地市區線和盛港榜鵝輕軌的北捷新捷運,與台北捷運的行駛新加合作重點則放在鐵路維修、新興技術、安全和永續發展措施、客戶體驗和營運。
目前,新加坡全島的6條地鐵線有140個站點,全長200公里,每天載客量超過300萬人次,而提及新加坡地鐵公司和台北捷運的「姐妹情深」,就得從最初開始說起。

新加坡是「姐姐」、台北是「妹妹」
新加坡地鐵系統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於1987年開始運行,台北捷運則是1996年通車,「年輕」了9年。所以新加坡地鐵是「姐姐」,台北捷運是「妹妹」。
早在1990年時,台北捷運團隊就開始向新加坡地鐵取經,並從中吸收了不少寶貴的營運經驗。
然而台北捷運一路走來,也非一帆風順。早在2001年時,在納莉颱風帶來的暴雨下,台北捷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水災,運輸系統嚴重受損。 之後幾年後的時間一直處於故障頻仍的窘況,飽受民眾的抱怨。 但時至今日,台北捷運已是明亮乾淨、備受信賴的大眾運輸系統。
新加坡地鐵在2015年也陷入了低潮期,誤點、故障事件頻傳。 大家應該記憶猶新,2017年連續發生了地鐵隧道淹水,以及導致28人受傷的追撞事故,當時可謂民怨的最高峰。
不得不承認,是系統老舊也好,是高階管理失能也罷,當時的新加坡地鐵系統確實不復存在的高水準。
為尋求改善的契機,新加坡地鐵當時曾求助於台北捷運,北捷也抱著飲水思源的態度,積極協助新加坡地鐵優化,有派遣副總級的要員帶領團隊前來新加坡提供維修經驗。
2016年,時任新加坡交通部長的許文遠曾指出,新加坡地鐵現階段平均行駛16萬公里(MKBF),就會發生一次延誤超過5分鐘的事故,反觀香港地鐵要52萬公里才會發生同等事故,台北捷運的良好紀錄更是達到80萬公里。
時至今日,新加坡地鐵又恢復了早期的服務品質。2022年,新加坡地鐵平均行駛209萬公里,才會發生一次延誤超過5分鐘的事故。但台北捷運進步得更快,據說截至今年8月,已取得1392萬公里才發生一次延誤超過5分鐘事故的紀錄。

台北捷運的成功因素
《亞洲新聞台》2018年3月有一則報導,歸納出台北捷運之所以成功的五點:
- 每週技術會議,針對各項問題彙整成大大小小超過7000條的執行SOP。
- 定期舉辦模擬演習,以利危機或突發狀況發生時,工作團隊跟民眾都能及時因應。
- 紮實的定期檢修,並由主管覆核確保維護品質。
- 長期僱員。北捷的5700名員工大部分在職年資為10年、約為新加坡SMRT地鐵僱員的兩倍時間,故有大批經驗老到的員工能熟練因應各項作業、並有效傳承經驗給新員工。
- 讓市民感到自豪,在北捷優良的品質下,民眾抱著高度認同感,也願意以更有公德心的態度來搭乘捷運。
台灣其實也不只北捷,身為第二、三大的都市,台中、高雄捷運也分別在2021、2008年開通。而定位為大台北地區的衛星城市桃園,也於2017年開通捷運桃園機場線。
在那之後,飛往台北的旅客,入境都從桃園機場落地,並能搭乘穩定的機捷駛往台北,不必乘坐昂貴的德士或是搖搖晃晃的接駁巴士。
新加坡則是在2002年將東西線地鐵服務延伸至樟宜機場。無論是新加坡乘客或是初來乍到的旅客,往返機場與新加坡各地,都無須換乘機場專屬地鐵服務,僅靠四通八達的地鐵系統就將機場、陸路關卡和渡輪碼頭等銜接起來。

相互競爭、互相進步
台北捷運在許多方面都讓乘客在出遊時感到舒適便捷,而且在文創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最讓新加坡乘客印象深刻的有兩面。一個是列車進站前,月台會播放輕柔的古典樂曲(不同線有不同曲調,不會搞混),閘門的位置也會閃起提示燈,提醒所有「低頭族」列車快進站了。
另一點就是台北捷運不但在公共區域提供廁所,車站付費區內也有廁所,而且環境衛生乾淨,對年長人士和攜帶孩子的家庭提供極大便利。
但台北捷運在無障礙出行方便仍有待進步。相較於新加坡地鐵站的扶梯與電梯數量,要在台北捷運站內找到電梯或下行扶梯,會比較具挑戰性。
在不久的將來,新加坡和台北都將成為老化,甚至超老社會。這個趨勢將為兩座城市在各方面帶來不少挑戰,兩地的地鐵和捷運系統要如何照顧人數與日俱增的年長乘客,便是其一。
像是電梯、無障礙坡道這些設施,需要擴建甚至增建嗎?如果日後有更多乘客使用個人代步工具(personal mobility aid),會如何影響其他乘客使用地鐵的體驗?這些問題,或許可以由「姊妹倆」嘗試共同開發解決方案。
新加坡地鐵與台北捷運的締約,不僅是一紙姊妹地鐵的證書,更是代表雙方長達30年的友誼。
這30年間,雙方各自遇過低潮跟經營危機,但都在不斷的交流、互相學習下,彼此砥礪和進步。某種程度上,雙方這段「地下友誼」也反映著新加坡與台灣千絲萬縷的連結。 從阿兵哥到台灣受訓的軍事交流、到民間日常的經貿往來,在在都是雙方良性互動與友誼的證明。
本文獲新加坡紅螞蟻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延伸閱讀
- 為什麼他是CNN的八大咖啡城市之一?新加坡咖啡館之旅
- Flash Coffee退出台灣雜想:為何標榜泡咖啡照SOP、打造「咖啡界的Nike」?
- Singlish不只有Lah和Ah,點咖啡的道地用語是融合不同語言的最佳範例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