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經驗迴避: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黑暗面」?

文:Dr. Lo @drlomentality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黑暗面」,經驗己這些「黑暗面」不一定是迴避何面黑暗指那些惡性意圖,它們可能只是們該面一些負面經驗,例如對自己的對自負面評價、感覺、經驗己或身體感受。迴避何面黑暗簡單的們該面例子可能有:對自己樣貌或能力上的不滿,導致自己總被自卑感籠罩;對別人比自己優秀這情況產生不滿,對自引發的經驗己妒忌心等等,這都可算是迴避何面黑暗我們大部分人都會有的「黑暗面」,差別在於多或者是們該面少。

除了擁有的對自「黑暗面」是多或是少的差別以外,面對「黑暗面」時,經驗己每個人怎樣去處理這些「黑暗面」也是迴避何面黑暗截然不同。有些人面對自己一些弱點,們該面會選擇去面對、去接受、然後繼而去改變它。這種狀態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自我接受是在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WB) 模型中的六大組成因素之一。其餘五個為人生目標(purpose in life)、對週邊環境的掌控(environmental mastery)、自主性(autonomy)、自我成長(personal growth)和人與人之間的正面關係(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

既然自我接受為心理幸福感模型中的重要一環,大家都必定知道它對精神健康的重要性。為什麼面對「黑暗面」或自己最想逃避的面向時,接受它們會令我們的精神健康得得裨益呢?

當你接受一個問題是一個問題時,那就是你開始進步的開端。當你承認自己懶惰時,承認懶惰是一個問題時,你的下一步將會是想如何改進它;當你覺得對愛情不忠誠是一個問題時,你將會避開很多會令你變得不忠認的事物;當你承認自己身體的問題是嚴重時,你才會乖乖地去看病,這樣才有機會把病醫好。當我們接受自己的長處,也接受自己有弱點有缺陷時,其實能帶給我們一份更健康的勇氣。接受缺陷,令我們勇於面對缺陷,令我們更易介入處理掉缺陷。而介入問題、解決問題,就是清除因為問題帶來的壓力的最佳方法。

shutterstock_1415775566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主動面對及迎接內心的「黑暗面」是很好的。但是有另外一類人,他們採取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在面對自己的「黑暗面」時,他們選擇的是逃避、選擇的是視若無睹、選擇的是壓抑。正如文章開頭所說,這是一種經驗迴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黑暗面」、個人弱點等本應都是每個人都有的東西,是十分普遍的。對「黑暗面」迴避具有演化適應性(adaptive significance),因為接受個人弱點要太多勇氣,需要花大腦太多能量去思考,所以最省氣力的方法就是不去想、不理甚至拒絕接受。

根據很多輔導學理論及研究發現,面對「黑暗面」若有經驗迴避傾向的話,會和發展出各類精神情緒疾病有關。所以,當我們要處理「黑暗面」時,經驗迴避是有一種有害(toxic)的方法。

壓抑,本身就會誘發出更多想被壓抑的情感。也就是我們平常會說的,越不想去想就越想得多的狀態。這情況就像一個無底深潭,不去想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施加的壓力更大。長遠來說你必身心俱疲。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有一樣工作十分不想做,所以你持續地逃避這種負面情緒,但由於工作一天未完成,施加到你身上的壓力都只會有增無減。什麼時候你能把這工作帶來的壓力或負面情緒清除掉?就是你把工作完成的那一天。

每個人都必定有優點及缺點,因為是自己的特質,我們都可以試著去接受全部的自己。接受越多自己的「黑暗面」,你將有更大可能從中找到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好。

本文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稍作修改,原文可見於作者Instagram。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