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彥瑄
早在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之時,影評文人和作家紛紛陷入了感時憂國之熱,秋天對於即將迎來的歸的港移九七回歸,呈現「預想性的焦慮創傷」(anticipatory trauma),其中包含對暴行的輻射投影、時代焦慮以及對移民的出香嚮往(白睿文,2016)。民潮美國夢
對此,影評新浪潮導演許鞍華改編了張愛玲《傾城之戀》,秋天儘管在電影中降低了歷史隱喻,歸的港移影評依舊能從中讀出即將到來的焦慮「新一波」侵占(白睿文,2016)。輻射在陳果《香港製造》中,出香三位對未來前景感到迷茫的民潮美國夢少男少女,在這座城市中橫衝直撞,影評直到耗盡生命中的最後一絲氣力,從而反映出港人在回歸前的徬徨。何民傑認為這是對香港回歸的心理側寫,「一種遺棄或被遺棄的氛圍,其實點出了當時香港處境,也擊中香港人的心。」
除了對香港城市變遷的預想外,港人們也開始設想著,移民海外的生活。
香港移民問題在對「九七大限」的恐懼下開始失控,張婉婷《秋天的童話》反映八〇到九〇年代的移民熱,特別是在離開香港後,港人如何在異地尋求新生。
然移民卻非是生活的解方。觀眾可以從片中窺見的是,移民生活的酸楚,但在電影中卻是以插科打諢的形式沖淡生活中的不幸。當周潤發在百老匯前被警察誤認是賣票的黃牛,英文不流利的他心急的說到:You talk all of yes talk. I talk all of no talk.(你說的都對,我說的都不對)。他的有苦說不出,讓人看得既心疼又好笑,也帶出新移民在社會中的失語,形同被剪去了一條舌頭。
《秋天的童話》劇情敘述赴美求學的十三妹(鍾楚紅 飾),為了與愛人相聚隻身來到紐約。為了讓十三妹生活無虞,家人將她託付給遠房親戚船頭尺(周潤發 飾)照顧。甫至紐約的十三妹遭遇了男友的背叛,還得去適應這讓人無所適從的新生活。
讓人感到心酸的是,在家人眼中混得很開的船頭尺,實際上棲居於紐約破敗的群居公寓,忍受著骯髒、窘迫的生活環境,和窗外不時傳出的火車轟鳴聲。當作為留學生的鍾楚紅搬入這老舊公寓時,她對著被封印住的窗口感歎道,真希望能看到窗外的布魯克林大橋。
這座紐約最標誌性的建物,與她僅是一窗之隔,然而卻不得親眼所見,僅能透過窗邊微微透出的光線感受外頭鮮活的空氣。這扇被封住的窗口,象徵著新移民在美生活的窘境——在陰翳之處嚮往光明,亦是在糟糕的境遇裡憧憬美好的生活。
對此,周潤發為鍾楚紅畫了一幅布魯克林大橋的畫作,為她營造出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幻象。畫作中的布魯克林大橋壯麗而雄偉,但事實上,兩人視野所及之處,仍是那低微、陰暗的橋墩處。
周潤發的角色是華人移民中的一種典型:他在中餐館打著零工、開著門都關不上的破舊跑車、住在唐人街的破敗街區,過著飄零且無根的浮游生活。與此相對的是兢兢業業過日子的十三妹,她替自己兼了好幾份工,認認真真的上學,實踐著飄渺無期的「美國夢」。
有趣的是,在陳可辛執導的《甜蜜蜜》裡,來自內地的張曼玉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湧入了繁華的國際都市——香港。她勤勤懇懇的四處打工、炒股,一心盼望能賺大錢、實踐她的「香港夢」,彼時的香港則出現了大量移民潮。鍾楚紅和張曼玉飾演的角色既是一面鏡像,呈現在異地生活的苦悶;但兩人又發生了一種身份位置上的移轉:中國至香港/香港至美國。
儘管電影點出了移民生活的階級難題,在問題的揣摩上,《秋天的童話》始終只是為滿足觀眾香甜的美國夢:「流氓終於變成大亨,不斷因為不懂外國語言而鬧笑話的粗魯人,終於能體面地開口說英語,贏得美人芳心;片中所有暗戀、失戀和中國城的侷促可笑,都只是為了成就最後那個瀟灑而偉大的長島郊區的布爾喬亞(bourgeoisie)美夢。」(包子逸,2013)
電影以童話般的轉折作結,不同於好萊塢片利用尾聲來肯定劇情達到的穩定狀態,《秋天的童話》透過「雙重結局」反映故事的曖昧性(David Bordwell, 2001/何慧玲、李焯桃譯,2020)。
當鍾楚紅在海邊閒晃著,憶起往日的舊時光時,意外瞥見了那名為「舢板」(Sampan)的餐廳。過往的那些美好與遺憾,以新的樣貌重新出現——周潤發款款走出對她微笑道:Welcome to Sampan. Table for two? (歡迎來到舢板,兩位嗎?)
《秋天的童話》將一整座城市裡的失戀、熱烈與曖昧夾在一片金黃色的楓葉裡,放在名為「舢板」的甜夢裡。周潤發與鍾楚紅在海邊的對視一笑,也正如同《甜蜜蜜》裡,張曼玉與黎明在櫥窗前的相遇——蒼海桑田,恍若隔世。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