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甘草中新发现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二)

2药理作用

2.1抗肿瘤作用

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甘草重大疾病,其病因复杂,中新死亡率高、发现预后较差,化学和药暂无有效的成分治疗手段。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理作甘草中药效成分具有广谱的用的研究抗肿瘤作用,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进展增殖减少迁移,促进机体自噬等方式进行治疗,甘草同时可通过修饰化学成分取代基达到增强药效的中新作用。各类抗肿瘤活性成分及药效机制见表2。发现

表2

2.1.1抗肝癌

肝癌临床症状不明显,化学和药如食欲减退、成分身体消瘦、理作肝区疼痛等,用的研究其发病机制常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或其他致病物质有关,是我国男性高发癌症之一。Wang等对甘草提取物对肝癌HCC细胞的潜在抗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甘草苷可通过活性氧介导的MAPK/Akt/NF-κB信号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同时,甘草素可通过活性氧介导的MAPK/STAT3/NF-κB信号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Wang等研究采用形状筛选和诱导拟合对接的方法研究光甘草定的抗肝癌机制,发现光甘草定能抑制BRAF/MEK通路,减少MEK1/2的磷酸化及其下游分子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转录激活因子1和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同时通过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3、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4,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Cai等从蛋白质组学和化学生物学的角度评价了甘草酸对肝癌细胞的影响,发现甘草酸可作用于c-Jun氨基末端激酶1,抑制肝癌干细胞特性,诱导分化。

2.1.2抗胃癌

胃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治疗方式单一,预后较差,常伴随有溃疡、穿孔、食管阻梗等并发症。Xie等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联合甘草苷的抗胃癌作用机制,发现当2种药物联合使用时,二者共同作用于cJun氨基末端激酶,协同增强药理效应。Wei等发现甘草苷通过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1、细胞周期蛋白A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水平,促进p53、p21基因表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进而诱导凋亡和自噬。

2.1.3抗妇科癌

妇科癌症特指发病于女性的恶性肿瘤,常指包括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在内的3大癌症。Wu等以人子宫内膜基质T-hESCs细胞系和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HEC-1A和RL95-2细胞为靶细胞,检测异甘草素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凋亡或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发现,异甘草素可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于亚G1期或G2/M期,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促进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7(cysteine-containingaspartate-specificprotease-7,Caspase-7)/LC3BII蛋白的表达,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自噬。

Chen等发现异甘草素能够通过抑制卵巢癌SKOV3、OVCAR5细胞的间充质特征,抑制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阻断癌细胞腹腔内移,延长了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He等研究发现甘草苷可通过激活Caspase-3和多聚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核糖聚合酶酶,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抑制宫颈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克隆能力。

2.1.4抗皮肤癌

研究发现,异甘草素可以作用于黑色素瘤细胞代谢201条生化通路共计390个基因表达,诱导黑色素瘤B16F0细胞分化。Xiang等对异甘草素的抗黑色素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异甘草素可通过抑制miR-301b/LRIG1信号通路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Chen等选用斑马鱼模型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光甘草定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动力学及其作用机制,发现光甘草定可通过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方式,对酪氨酸酶产生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影响黑色素的形成。

2.1.5其他

Kim等研究发现异甘草素可显著降低人肾癌Caki细胞的存活率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为通过产生活性氧诱导Caki细胞凋亡,减少p53的表达,抑制STAT3信号通路。Zhang等研究发现,异甘草素对人前列腺癌PC-3、22Rv1细胞有抗癌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相关。Zhang等以结肠癌CT-26细胞建立荷瘤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从肠道微生物区系的角度探讨了甘草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治疗14d后,肿瘤质量明显减轻,其机制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组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此外,已有研究证实,甘草中黄酮成分对鳞状细胞癌也有治疗作用。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草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甘草肿瘤黑色素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