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烏克蘭危機是短期策略,維持地緣政治格局「不變」才是普亭的核心目標

文:林泉忠(東京大學法學博士、烏克中央研究院前副研究員)、蘭危略維納扎爾拜・葉爾肯(Yerkin Nazarbay,機短局哈薩克國立大學經濟科學碩士、期策武漢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博士候選人)

「給我20年,持地還你一個強大的緣政俄羅斯」與「蘇聯解體是一場悲劇」——是俄羅斯現任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的「偉大承諾」與執政方向理念。「百年威脅」是治格否「一夕重現」,取決於當下烏克蘭危機的變才標演變與發展趨勢。

一方面由於其雄心壯志酷似締造了俄羅斯帝國「黃金時代」的普亭葉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因此透過「強硬手腕」執政已22年的心目普亭,普遍被外界稱之為當代俄羅斯的烏克「新沙皇」,另一方面又由於直言不諱地歎息「尚未抹去的蘭危略維過去」,所以長期以來所奉行的機短局所有政策,幾乎無一例外地均被「深受其害者」視之為「蘇維埃復辟」之舉,期策尤其是持地對與其相鄰曾「治道」相同、但在蘇聯解體後又分道揚鑣的「兄弟」而言更是如此。

賦予俄羅斯「歐陸大國」頭銜,就等同於給予「重歸歐洲」的歷史機遇

為避免重蹈歷史之覆轍,冷戰結束後面對再次「高速」衝向「歷史十字路口」的俄羅斯,奉行海權思想戰略的歐美各國決定一道將其「拉回正規」,改變原先統一的「地緣孤立」與「區域封鎖」戰略,使其在「回歸」與「再融合」過程中,通過意識形態上的「自我再定位」,和經濟上的「自我再改造」,逐步消磨原先固有且具有明顯「東方」色彩的「專制及擴張傳統」,最終賦予俄羅斯之歐陸近代正統地位,既非沙俄也非蘇俄的憲政民主俄羅斯。

在此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成為俄羅斯「顯而易見」且「長期穩定」的效仿對象,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德法為核心的歐盟,分別在軍事、政治及經濟方面先後實施戰略性「東擴」,實現「區域地緣戰略之空間壓縮」,以此為基礎盡可能減少俄歐之間的「實質緩衝區」與擴大雙方間的「實質利益網」,迫使其不可避免且「間接地」與歐美相撞摩擦,進而產生有利於歐亞大陸權力格局重建「良性互動」。

烏克蘭危機是俄美及俄歐長期「良性互動」中的短期「惡性逆流」

值得明確指出的是,上述「良性互動」在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重構進程中,主要凸顯於葉爾辛(Boris Yelsin)時期的「車臣獨立」與「韃靼公投」,以及普亭時期的「俄格及俄烏衝突」。後者以立場強硬而聞名,而前者則相反。相較於葉爾辛的「優柔寡斷」,普亭的「斬釘截鐵」則更加符合俄羅斯民族性格的本質,迫使其在短期內始終以強硬姿態回應所有「威脅」,其中包括「內部挑戰」。

自2014年烏克蘭親歐勢力,通過「廣場運動」徹底壓倒親俄勢力的「中央核心」之後,其內部「翹翹板式」權力角逐最終以失衡之勢,引發歐陸冷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地緣政治危機,致使區域長期以來的「美俄」與「俄歐」博弈由「暗鬥」轉向「明爭」,導致烏克蘭不可避免地成為北約與歐盟東擴及俄羅斯西阻的前線陣地,進而引發曠日持久且愈演愈烈的「民族危機」,其影響延續至今,甚至已波及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之陸海沿線各地,可謂史無前例。

其中,與中國因「台灣」而深陷「外交危機」的立陶宛、「潮起潮落」的白羅斯、「瞬間引爆」的哈薩克及武裝衝突持續不斷的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這些作為「一帶一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沿線各國,均與俄為鄰。

當今,俄羅斯透過併吞克里米亞、干涉烏東局勢與開展俄白軍演而實現大軍壓境與「全面戰略包圍」的同時,彰顯出咄咄逼人的「大國姿態」,並直言不諱地要求北約停止將其「手臂」進一步伸至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試圖以簽署協定的方式讓美國承認現有之格局,並運用美中「冷戰」之新變局,「強力」迫使美國及其盟友實現「自我約束」,為左右逢源的「座山觀虎鬥」之策鋪平道路,其戰略核心目的因而引發各方廣泛猜測。

AP_21253227804108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北約東擴」與「中國崛起」兩線,考驗俄羅斯「雙頭鷹」之歐亞戰略

自蘇聯信仰大廈土崩瓦解以來,俄羅斯政治層面上的對外戰略雖被動地「轉攻為守」,並有限度地實施「戰略後退」,但在經濟層面上的對外戰略卻始終保持強有力的「戰略攻勢」,在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基礎設施發展議題上,依舊擁有自身「獨一無二」的戰略空間與話語權,其經濟勢力範圍仍處持續擴張之勢。

但不同以往的是,在新戰略實施過程中俄羅斯軍隊的角色不再是過去的「地緣政治利益捍衛者」,而是嶄新的「地緣經濟利益捍衛者」,其核心目的是捍衛帝國百年不倒之根基——即「體制」,而在近期以「速戰速決」之勢出兵「一帶一路」首倡之地哈薩克則是真實寫照。

營造且維護有利於己的「外部環境」,是俄羅斯決定與烏克蘭「決裂」的真實意圖;遏制原勢力範圍地區出現不同於己、或優越於己的「相反體制」,則是避免區域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的關鍵。而通過「絕對軍事壓力」嚇阻烏克蘭進一步實施體制轉型,則是同時針對內外的「殺雞儆猴」之舉,同樣也是防止外部「持續輸入」與內部「頻繁挑戰」的關鍵之所在。

「軍事嚇阻」是短期策略,「融入歐洲」則始終是長期戰略之核心

不難看出,將針對烏克蘭的「軍事壓力」演變為「軍事衝突」並不符合俄羅斯利益,在此基礎上與「第二方」結盟對抗「第三方」也同樣並非上策,而憑藉自身勢力迫使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與歐盟,分別在軍事和經濟方面作出有利於己的「讓步」則更是難上加難。

因此,在中美「冷戰」背景下鞏固歐亞大陸「心臟地帶」主導權與實現「求同存異」無疑是最佳選擇,運用陸海空全方面的軍事投射力量,保持地緣政治格局的「不變」與經濟格局的「深化」,以及靜觀其變與蓄勢以待則相反是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對策。

延伸閱讀

  • 俄烏德法四方會談達成停火協議,但專家認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威脅一直存在」
  • 美俄外長談判無結論,顯示烏克蘭「命運無法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悲慘
  • 烏克蘭遭不明駭客大規模網路攻擊,外界解讀為俄羅斯軍事入侵的可能前奏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