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在放手与插手之间 父母慎站C位

在放手与插手之间 父母慎站C位

编辑:高方勇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0-07-17 10:48:35 【字体:小 大】

  适度放手不易,放手父母得体插手更难。插手要知道放手不是慎站不过问,插手不是放手父母全替代。这其中最重要的插手,是慎站要优先构建积极的亲子关系。

  ---------------

  在疫情中一个短暂的放手父母“窗口期”,姗姗和妈妈走进了我的插手咨询室。

  又是慎站一个孩子与父母相爱相杀的故事,居家隔离,放手父母仿佛使两代人相守的插手日子更难。假如孩子正好是慎站毕业季,面临中高考,放手父母那简直压力加倍。插手

  “长到17岁,慎站我才知道原来我妈一直是爱我的”。说这话时,姗姗表情如常,语气云淡风轻,一旁的姗姗妈妈却迅即泪目了。大概是想起了17年来,自己一直独立带孩子、忙工作,没请老人帮过忙,无比辛苦。时常不错眼珠盯着孩子,事无巨细亲自打理,却没想到在孩子心中,一直对妈妈并不认可……

  “从小到大,我什么都要听她的,什么事都逃不过她的眼睛,总是大包大揽替我干这干那,没想到这次,她竟然没冲到学校替我处理,而是等我放学回家,对我说,‘看起来这几天你有点不太开心,能不能跟我说说,遇到什么都别怕,咱俩一起想办法……’哇哦,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妈妈还是爱我的,愿意听我说话。”珊珊开心地说。

  原来,复课没几天,姗姗被牵扯进同班同学的一件纷争。为了替好友出头,姗姗主动承担了所有责任。这一点真是像极了妈妈对待她的方式。然而,她也面临着被学校处分的危机。

  姗姗妈从班主任处得知消息时,强按住了狂奔到学校理论一番的念头,实在是因为疫情居家时间,参加了家庭治疗班的学习。孩子上高中以来,跟自己动辄冷战,苦恼至极的她决定试着理解和倾听,“少做一点,多听一点,离她远一点。”

  对于婴儿来说,饿了喂饭、遇冷添衣被是父母的爱;对于即将成人的青年,信任和尊重、引导和探讨才是爱。

  父母之爱,是否始终能追随孩子内在需求,帮助孩子成长?真相常浮现于父母的放手和插手之间。在孩子的人生舞台上,你的站位要很讲究。

  徘徊于放手与插手间是现代父母的进步。

  不放手成阻碍,不插手易失责

  从前人们普遍认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难,叛逆的孩子不好管。现而今,人们发现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父母需要一直对“管”做技术性调整。

  婴幼儿时期是培养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关键期,小学阶段是养成习惯、塑造行为的关键期,都需要父母帮助规划和落实。然而,过多的照料和过分的替代则会侵蚀孩子成长的权利。有个4岁小姑娘的父亲,发现孩子总是逆反着执行要求,比如,想让孩子喝水,必需佯装这水是倒给别人的。想让孩子在公共场合安静,孩子却非要大声嚷嚷……爸爸说,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平时列的规矩太多,激起了孩子的不满。

  现代父母逐渐开始思考放手与插手的问题,但知易行难,在细节上感到难以收放自如。有人说,父母给予了孩子太多关注,太过在意孩子的未来才导致当下普遍的高焦虑。然而,完全“不理”,孩子就能毫无障碍地自行成长吗?

  上初二的大鸣正和爸妈面临沟通不畅的阶段,父母沿袭着之前我说你听的方式,但大鸣听不下去了,嚷嚷了上百遍“你别管”!大鸣把自己关进屋里,从不说话到不出来吃饭,家里气氛越来越紧张。工作忙碌的父亲只会讲道理,焦躁的母亲无奈而无助,为了不起冲突,父母渐渐放弃了努力,任由孩子憋在小屋里。在经历了日夜打游戏、中考失利后,大鸣从示范校到了普通高中,功课越来越听不懂。高一下学期,考试、选科纷至沓来,大鸣慌了神儿,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放声大哭……

  青春期三年,冲突、隔绝、封闭、沉沦,没有父母的情感陪伴、资源支持、精神引领,原本特别听话、被动成长的大鸣,没能调动出自我发展的能力。16岁的他看起来非常自卑,心智发育呈迟缓状况,无法为自己作出选择、负责任地学习。听着孩子哭,大鸣父母既心痛又自责,后悔没有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一臂之力。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面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父母要提早练习态度、沟通,当孩子感到迷茫和无助的时刻,陪伴孩子安全抵达下一段旅程,否则情形可能令人遗憾。

  放手与插手,在深层次中涉及父母的自我价值感

  那么放手或插手,只是方法问题吗?确实,如果不讲求方法,很可能陷入“想管-管太多-没法管”的死循环。

  朋友孩子喜欢演讲,准备参加学校的比赛,妈妈认为孩子应该自己努力,未曾关注,结果孩子成绩不如意,有些不开心。妈妈又后悔了,原来这位妈妈早年曾参加大学演讲社,具备不少演讲技巧呢!却一点都没辅导。她感慨地说,如果每位父母都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该怎么帮就好了。

  说回开头的珊珊妈妈,她曾说:“我和我先生俩人,从各方面来说,都是自己家族中成绩最优秀、物质条件最好的,珊珊也应该是最优秀的。”带着这样的想法,姗姗妈为达成预期设计了每一步。校内排名、课外班、假期安排、跟什么同学来往,零花钱怎么给,18岁前留多长的头发等……几乎来不及问问姗姗的想法和意愿。

  丈夫常年外派,姗姗妈在事业单位做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姗姗妈始终控制着一切,控制是很强大的内在力量,让人不自觉地进入一种努力状态。背后就是心中的害怕、担忧,不自信也不能信任他人。

  “孩子优秀等于我成功,各方面都做到最好我活得才有价值”,让姗姗妈适度放手真是一件挑战她生命根基的事。

  说到底,父母的人生观、教育观、成功观、幸福观等,如暗流涌动,决定着父母的养育规划、态度,在各种大小事情中发挥作用。有些父母秉持传统观点,认为孩子不管长不大,父母该出手时就得出手;而有些父母则摒弃原有认识,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需要张扬,应该顺应,应任其自由发展。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观念在深层次中影响着决策。

  “你即行为,必有其因”,行为心理学家这样说。

  放手不是不过问,插手不是全替代

  有个女生,上高二后各科成绩下滑得厉害,整日沉迷cosplay,父亲求遍了身边所有朋友,却不跟自己孩子直接沟通,“上高中前我没管过,现在管,却不知从哪儿下手,怕跟她闹僵了,简直比我管理一公司的人还难。”

  适度放手不易,得体插手更难。要知道放手不是不过问,插手不是全替代。

  针对孩子的每个年龄阶段,父母都把握好放手、插手的情境和尺度,认真研究方法论,在细致沟通、分情况处理等方面下功夫。

  总的来说,父母放手,要以提高孩子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内核为目标。儿童期重在落实行为训练、习惯培养,要给孩子“充分地做、做错了调整、做好了固化”的时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逐步放手管理权、放机会、放资源,进一步提升孩子的效能感和自信心。

  插手是父母养育中的主动行为,体现在塑造、支持、导引、管理、惩戒等方面,有做、教、议、导等几步。家长要避免进入误区:插手孩子的事而不顾孩子的情,解决了矛盾却疏忽了过程反思和行为管教。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优先构建积极的亲子关系。

  信任、接纳、尊重的亲子关系是重要前提,管理好情绪,好好说话,是父母始终“插得上手”的法宝。

  在相伴前行的路上,时而搀扶、时而牵手,时而拥抱、时而并肩,父母有智慧判断时机、选择策略,儿女才会有弹性、有韧劲地长大。

  常听小学生的父母念叨,死活解决不了孩子的磨蹭,每天早晨为上学而鸡飞狗跳,父母不得已给收拾书包、穿衣服、喂饭,拖拽到校。有人建议让孩子迟到几回,挨几次批评就好了,有人建议前一晚督促孩子收拾好学习用具,有人建议父母别唠叨,试用一些行为塑造法等……以上方法都可以,只要把握住上面说的一些重要前提,改变或许就发生了。

  深度自我觉察,父母要理解“控制”里的“怕”

  如何看待生活是可以选择的,如何对待孩子也是可以选择的。

  珍视孩子作为独特个体存在,承认他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以孩子为本,不是以孩子的本能及各种要求为本,而是以他的成长需求为本。想清楚这点,大体就不会纠结圈养和散养的问题了。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这样写她的等与望,难得那份耐心,那是她对一个5岁孩子要探索世界的懂。

  多少父母既不权威也不放任,因为既不敢放手也不敢插手。

  轩轩一直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从国内少年班到远赴异国读高中,都没有难倒他。但最近申请名校一事,还是让他身为公司高管的母亲焦虑得不行。隔着千山万水,字斟句酌每份资料。朋友不解,轩轩妈说:“我不是不相信孩子,只是很担心细节出问题,费了这么大劲读到今天,希望一举成功。”

  轩轩妈妈已经是朋友眼中的成功人士,但在她父亲心中,依然不够好。每次她回乡探亲,身为老师的父亲都会遗憾地念叨:“既然已经读了MBA,为什么不去考个博士!” 父亲的态度一直让轩轩妈哭笑不得……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同中,他便学会喜欢自己。如果情况相反,孩子就会竭力争取别人的喜欢,求完美。

  接受每个人都有局限和不足,给成长以时间、机会和包容。转化心底的那个“怕”,走出养育中的“高控制”“低回应”,需要父母的自我觉察和心理建设。

  不怕孩子犯错,该犯的允许孩子犯,如果父母能将问题看作过客,自会支持孩子康复。教师熊培云的中学老师说: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也可看作孩子人生探索迂回曲折的意义。

  不怕自己不能教育好孩子,争取给孩子留下好的经验。即使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法,但父母人格健全,有对孩子真正的爱,能创建彼此支持的家庭环境,讲求沟通、尽力提供学习资源,也是理想局面。

  同时,也不要怕把握不好分寸,孩子会用漫长的人生消化之前的获得或亏欠。

  孩子学走路,父母先是扶着、拽着,踉跄一段,之后就要撒手,揪着心做保护,还不忘发出肯定的邀请和由衷的赞赏。如果这一幕总能让父母回想起来,那就不断循环播放。只会做提线木偶表演的父母,恐怕难以真正参与孩子的人生大戏。父母有能力在每一幕找到自己的站位,孩子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希望所有选择,都能关照发展。希望所有教养,都随孩子成长。 (朱虹)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