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從《清明上河圖》看城市速寫

文:郭正宏

現存在台北故宮的從清〈清明上河圖〉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作品,畫的明上是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汴京的景緻,從城外的河圖近郊風光一路畫到城內的繁華熱鬧,1695個各色人物表情不一,看城場景細節都一一描繪,市速除了是從清一幅精彩的藝術作品外,也詳載了當時汴京城內的明上各種住民生活。

在那個沒有照相機的河圖年代,能夠將這樣的看城景緻以畫筆勾勒描繪給後世的學者多了考證的依據,例如:在〈清明上河圖〉中的市速「虹橋」,一直是從清許多建築工程師或考古學者在研究宋代「木拱橋」的盲點,在孟元老的明上《東京夢華錄.河道》中有一段說明「自東水門外七里至西水門外,河上有橋三十。河圖從東水門外曰虹橋,看城其橋無柱,市速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雘,宛如飛虹……。」這樣的文字敘述真的很難讓人理解,所以,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讓後人仔細理解了這樣「木拱橋」的結構細節。

故宮南院展出清明上河圖真跡Photo Credit: 故宮南院提供

現代「Urban Sketchers」宣言中有幾個重要的條件之一是,「用圖畫敘述我們的周遭,我們居住和旅遊的地方」,並且「忠實於我們目擊的情景」。其實,畫過現場的人都知道,在現場速寫往往比室內的繪畫困難度頗高,畢竟室內的創作以照片、攝影等影像為參考對象,由於這樣的參考照片都比現場實景相對縮小許多,使用這樣方式畫久的人,其實走到戶外都很難適應實景的比例與構圖,更遑論還要面對戶外的天氣、環境及人為的影響。

速寫家在實景前創作,事實上比室內創作來的困難許多,畫材器具的使用上也較為從簡。也因如此,每一張速寫的作品都含有更高的技術性(技術質量),同時,失敗比例也相對提高。但回頭來看現代這樣的速寫方式正巧與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有一曲同工之妙,當時沒有照片的輔助,張擇端勢必要與現代速寫家一樣,在街市上或河堤邊做速寫描繪紀錄,在回到畫室內完成,其細節結構的組合(當時也沒無人機沒有鳥瞰圖),都必須仰賴畫家長年累月在戶外現場的速寫觀察經驗,困難度都令人不禁讚嘆!

把目光移回近代,台灣的美術史上也有一幅類似的畫作,雖然尺幅沒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巨大,但也同樣的將當時城市街廓與庶民生活做了充分的描述,那就是人稱「台展三少年」之一的前輩畫家郭雪湖的〈南街殷賑〉。這幅畫作將當時大稻埕地區的霞海城隍廟的做醮場景一一呈現,更重要的是也將當時販夫走卒的生活與店舖招牌位置都一一忠實紀錄,讓後人對於自己家的位置,與當時時興販售的商品有許多認識與追想。

譬如其中的一只招牌寫著「高砂木瓜糖」就讓筆者十分感興趣,對現代已經絕跡的「木瓜糖」十分好奇,很想品嚐其滋味,並且對這樣的商品能在當時成為一家店的招牌名稱,其受歡迎的程度可想而知。

現代人的將繪畫單純認知在「藝術」與「美感」其實是狹隘的,筆者認為繪畫的原始意義其實是一種「紀錄」甚至是種「廣告」的成分,四萬年前荒古人類將眼見的動物、狩獵的景象一一紀錄在岩壁之上;張擇端用〈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印證北宋汴京的繁華;郭雪湖以〈南街殷賑〉帶我們回到1930年代的大稻埕現場。

現代速寫不就是回歸繪畫藝術最基本的意涵,以畫筆紀錄我們當代的點滴事物,為後人留下一絲考證的痕跡。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