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南京市博物总馆文保部创新技术让纸质文物恢复美感

一手夹起纸张的南京碎屑放在玻片上,一手将染色剂滴在碎屑上,市博再用解剖针将其分割成肉眼几乎看不到的物总物恢碎纸末……近日,在南京市博物总馆文保部的馆文感文保实验楼,工作人员吴楚苒正娴熟地分解一张文物修复纸的保部结构。随后,创新他将这块玻片放到纤维显微仪下,技术一旁的让纸电脑屏幕上立即显示出一束束交错纵横的纸张纤维。有了纸张的质文这些“体检”信息,文物修复师们就可以判断它们适合修复哪些文物,复美让文物焕发生机。南京

在南京市博物总馆文保部,市博吴楚苒和他的物总物恢同事们,几乎每天都埋在故纸堆中,馆文感为文物“望闻问切”。保部

近年来,南京市博物总馆文保部已修复国家一级文物“吴煦档案”暨文献史料中的1047件(套)古籍、文书文献等文物,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馆藏的38件(套)纸质文物,并开展纸质文物虫霉消杀及脱酸技术、色笺纸染色工艺及其他修复用纸张材料工艺研究。在文物保护工作者手中,那些发霉、残缺、破损的古文书、古文献、古书画得以延年益寿、重焕华彩。

量体裁衣,精准诊断文物“病害”

进入南京市博物总馆文保部的文保实验楼,记者仿佛走进了一座“文物医院”。在实验楼一楼大厅,纤维显微镜、等离子高效脱酸机、红外照相机、电子天平、高清摄像机等仪器仿佛是一个个“医生”,为穿越时光的文物一一“把脉”。

“文物修复讲究‘望闻问切’。我们首先会采集文物的基本信息,譬如拍照记录原件残损形态,检测其酸碱度、色差度、写印材料溶解性、生物病害等情况,根据文物病害的评估,确定修复等级,然后用充氮灭氧的科技手段对文献、古籍、书画等文物进行灭菌杀虫处理。”南京市博物总馆文保部主任李玮以“吴煦档案”暨文献史料的修复经历向记者解释,2015年,他们接手这批文物时,由于其存放时间久远,文物上出现了大面积虫咬、糟朽、污渍等病害。针对不同文物纸张种类、纸张纤维性质,团队对文物病害进行全面调查,同时,运用色差仪、酸碱度检测仪等仪器,开展文物酸情检测和病害评估,确定科学脱酸保护方法。

文物穿越时光来到观众面前时,不少带着焦黄、脆化的病态,这正是文物酸性较大的体现,需要通过碱液清洗、中和等手段,让文物长久保存。

在南京市博物总馆文保部,等离子高效脱酸机成为给文物脱酸处理的新“医生”。“机器会用等离子束激活纸张纤维,我们再根据文物的重量、酸化程度等信息,配制脱酸液,用雾化方式将脱酸液喷洒在文物表面,让其渗透进文物纸张纤维里中和酸性。”李玮说。

力求匹配,积累文物补纸大数据

文献脱酸后,文物修复师们便可以为它们“动手术”了。但选择什么样的修补纸张,也需要精准匹配。

打开纤维显微仪的分析系统,记者看到,不同长度、直径、组织纹理的纸张纤维图片被保存在系统的图库中。这套系统还可以分析纤维弯曲与扭结指数、纤维细胞与非纤维细胞的比例。

“修复纸质文物时,如果文物有碎屑脱落,我们会将碎屑放到纤维显微镜下观察其纤维结构,再为文物匹配质地相近的补纸;但如果文物保存良好,我们便通过测量文物的厚度、色度、帘纹等指标,选择补纸。目前,我们也在一点点积累纸张文物纤维结构的大数据。”南京市博物总馆文保部藏品修复办副主任巫骁边说边打开实验楼纸库的大门。只见纸库的货架上摆满了不同色泽、质地的纸张。浙江奉化的苦竹纸、四川夹江的竹纸、安徽岳西的桑皮纸、贵州丹寨的迎春纸等各类纸张位列其中。

为了让修复的补纸跟文物更好地匹配,修复师们在借助高精度仪器确认补纸的色泽、柔韧性、理化性能的同时,也要考虑补纸的老化程度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有些纸张采购回来后,会先在库房里存放两三年,等性能稳定后再使用。有时,文物修复师们还会选取原料制作纸浆,力求最大程度与年代久远的纸质文物的质地相吻合。

文物修补后,修复质量如何确定?李玮介绍,在修复“吴煦档案”暨文献史料时,团队开展过相关理化性能数据的对比和跟踪监测,检测文物的纤维组织、柔韧度、翘曲度、白度等性能的变化数值,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科学评判纸张保护修复实际效果。

“文物修复不仅仅要确保文物的完整性,也要让文物恢复它真实的美感与质感。”李玮说。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