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永續消費的社會學想像: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生活劇本」的改變

文:萬尹亮(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一、永續實作做為生活的消費想像選擇劇本

永續轉型不只是生產系統和科技的挑戰,人們的會學活劇生活方式也必須改變。近年對日常生活如何永續轉型的不只本討論,多把重點放在改變個人的個人改變選擇。本文要介紹社會學怎麼分析日常生活,而生為什麼重點不在每個人的永續選擇,而是消費想像選擇在生活中的實作劇本。

我們越來越常看到各種討論,會學活劇思考怎麼讓人們採取友善環境的不只本行為。例如最近工研院歸納出20項關鍵的個人改變淨零永續行為,並做了一個行為改變的而生調查。這項調查發現:51%民眾願意買台灣生產和當季的永續食品、40%願意每年買新衣服數量減半、消費想像選擇44%願意不浪費食物,會學活劇但只有13%願意用素食取代紅肉和乳製品、只有16%願意上下班共乘。不難看出,這樣的調查把重點放在每個人的日常選擇。

Thumbnail_ashxPhoto Credit: 工業技術研究院
工研院調查中20種關鍵消費者淨零永續行為。

這樣的調查反映了一種常見的觀點:認為「生活是個人選擇的加總」,改變生活就是改變一個個日常選擇。這個觀點還認為,只要越多的消費者能夠在更多的關鍵項目上做出正確選擇──例如吃在地和當季的食物、調高冷氣溫度、上下班改搭公共運輸,就可以減少整體社會的環境影響。從這樣的看法延伸,人們也常把希望放在產品的設計上。如果有更多的人有環境意識,要求更節能、使用更易回收的材質、更耐用的產品,就可以市場的力量引導生產者設計出更好的產品和銷售、流通模式。

但生活真的只是一連串的選擇嗎?隨著環境意識和習慣養成,我們就會做出更好的選擇嗎?甚至,努力地做出更好的選擇,消費就會變得永續嗎?這些問題讓我們回到了社會學的根本提問:社會生活是什麼?社會行動如何可能?又如何改變?

有兩位社會理論家提供了一個新途徑分析社會生活。Reckwits(2002)認為人不只進行理性計算、也不總是遵循社會規範,所以我們與其一直想去分析人究竟怎麼做選擇,不如分析社會行為如何由物品、文化和社會關係譜寫出規則。這樣的行為他稱之為社會實作(social practices),人在生活中執行著實作的規則,不全然理性,也不僅是社會規範。同一年,另一位學者Schatzki(2002)同樣認為社會生活由社會實作所構成。日常生活當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實作,是社會建構的實體,一方面反應結構性的力量,但又讓行動者可以執行的過程中適度地修改規則。

理論聽起來總是很抽象,不過把社會實作看作像劇本一樣的東西,就比較好理解了。消費社會學認為日常生活是一連實作的組合,我們在其中照著劇本演出,時而修改劇本。Shove等學者(2012)指出個別的實作(practice)如開車、飲食、社交有其規則和文化意義。同時,實作有其物質的基礎,就如同劇本當中的道具和布置,我們運用各式各樣的器材、設施和商品進行日常活動。最後,我們在日常實作中和他人互動,就如同生日宴會那樣,社會關係也影響著實作劇本。

這樣的觀點強調生活不是「個人選擇的加總」,而是由文化、物質、社會關係互相構成的東西。接著讓我介紹幾個經典的研究,說明社會實作當中物品和技術所扮演的角色,實作產生的社會節奏,然後討論生活可以怎麼改變。

二、社會技術系統

我們先來看生活劇本中的物品。Shove和Southerton(2000)的研究帶我們走進英國的廚房,探討冰箱的設計如何創造出日常飲食的劇本。1960年代剛推出的時候,冰箱只有冷凍功能,而且尺寸龐大,當時的設計是為了給鄉村的家庭儲藏農產品,因此都是放在室外。到了1970年代,冰箱廠商改變了策略,主打冰箱是家庭主婦的「省時利器」,主婦只要一周採買一次,就能在家煮出各種料理。為此,冰箱新增了冷藏功能,而且廠商將冰箱從橫躺改為直立的型態,方便使用者拿取食材。到了1970年代末期,廠商進一步縮小冰箱尺寸,使其能夠放進廚房。這時候冰箱除了放生鮮食材,也開始出現各種飲料。

這個轉變的過程,顯示出冰箱自身就帶著劇本。隨著功能上的進步,冰箱漸漸改變了家庭飲食方式。過去消費者常常仰賴罐頭,有了冰箱之後消費者可以一周買菜一次,又可天天吃新鮮的食材,甚至隨時可以喝各種飲料。冰箱的劇本展現在冰箱文化意義上的改變,從農產儲藏設備,變成「省時利器」。

進入了廚房之後的冰箱並沒有停止轉變,而是持續改寫飲食的劇本。伴隨著冰箱的普及,即食食品成為一個新興產業。到了1980年代,市場上開始大量銷售冷凍披薩、漢堡和冰淇淋。因此廠商增大了冰箱冷凍庫的尺寸,讓消費者可以冰更多這類食品。到了1990年代,冰箱已經被包裝成是「家裡的便利商店」,什麼都有,吃什麼都方便。不同的設計,讓我們連吃的東西都不一樣了。

其實不只是單一物品,多種物品會共同譜寫日常生活的劇本。當冰箱裡開始出現各種冷凍食品,消費者就需要快速加熱的設備,因此很快的微波爐出現了。冰箱與微波爐成為一組互補的設備,它們讓人可以從冰箱拿出即時食品,放進微波爐快速加熱。微波爐的出現也改變了家中飲食實作。

Rinkinen等研究者(2021)更指出:物品是鑲嵌在基礎設施的設定之中的。冰箱和微波爐仰賴著穩定的電力系統。電力系統一定程度上設定了生活的可能,支撐著電器化的現代生活。因此家中物品其實是技術系統的一個中介,一方面讓電力進入家中,另方面成為日常實作的基礎,人們透過設備看電視、煮飯、洗澡、洗衣服、玩遊戲。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