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每天上演「功課大戰」讓你精疲力盡?把責任還給孩子,當個輕鬆家長

文:林麗玲老師(MBPS正念親職教養系統創建者)

開學一個多月了,每天有多少家長曾和孩子爆發過「功課大戰」呢?

有位心情沉重的上演鬆媽媽說: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能自主完成功課,而我的功課個輕孩子不盯就只會捧著手機、電腦。大戰剛開始還可以好言相勸,讓精到最後就會控制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疲力但是盡把孩子依然故我,甚至學會撒謊,責任每天上演功課大戰真是還給孩當讓我精疲力盡。

遇到這樣的每天情況,相信任何一位媽媽都會很沮喪,上演鬆心想到底我做錯什麼?

  • 為什麼提醒孩子成績的功課個輕好壞關係到以後升學就業,就是大戰聽不進去?
  • 幫他檢查有沒有做錯、買各種測驗卷讓他複習⋯⋯幫他鋪好路為什麼他不走?
  • 不斷提醒孩子快快寫功課,讓精寫完就可以玩,疲力這只需要一點時間就能做到有那麼難嗎?
  • 我都是趕快做完家務再休息,為什麼孩子就不能和我一樣!
  • 每天玩也沒玩好,學也沒學好,為什麼孩子無法積極點?
  • 如果我不督促,孩子的成績不是更慘?

父母若無法跳脫上面的想法與心情,親子之間就易變得關係緊張、硝煙彌漫。

更麻煩的是,孩子也無法透過拉扯戰,真正學習面對功課所帶來的挑戰和責任感。取而代之,只想打發那份「媽媽比我還急的心」,於是用「在一邊納涼」、「只要應付大人的囉唆」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功課。

假如孩子走上這一個角度,對父母來說,將是件非常得不償失的事。

各位家長若您正處在這種情況下,給您的建議是:

一、先分清楚孩子與我是不同的,所以彼此的責任也是不同的

父母是教育孩子去面對功課、及功課帶來的挑戰,而非替孩子安排、做決定、定標準、替孩子學習。

把教孩子功課的責任還給老師,在親子生活中,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為與結果關係性是什麼,面對功課任務時如何面對處理,是父母可以做的。比如:

1. 要先休息、玩,還是先做功課?
帶孩子看見先做功課就會得到做完的成就感及心情無負擔的玩,但要付出此刻專注地心坐在書桌前的時間與耐心。同樣的先休息也有得到的與付出的。

2. 想要和課業維持什麼關係,自己會滿意?
想要和該科目熟悉,得分高,享受自信及成就,就得付出時間與精力和該科目培養好關係哩。

3. 碰到不會的問題,如何面對?
跳過它、不理它,可能會讓自己慢慢累積「我是不敢面對問題的人」的認知,若不想讓如此,就試著勇敢面對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

二、依孩子的個別狀況,給予適合他的鼓勵及面對功課的方向感

有些孩子喜歡和父母一起玩,就可約孩子完成功課後,陪孩子玩。

有些孩子需要成就感會有更多的能量去面對挑戰,父母就聰明的鼓勵(如:告訴孩子他那些字寫的很棒)而不是挑剔(如:你這些好醜,我擦掉,你重寫)的方式激勵孩子。

另外,經常讓孩子感受功課對自己的生活是有益處的。如:學語文可以看得懂故事書,不用等著別人告訴我;有了算術及計算的能力可以自己管理零用錢。

三、調整自己的心態,先苦後樂是個人的價值觀並非是人生的定理

能安排自己做喜歡及必需要做的事,才是一個會生活的人。

讓自己的生活除了必需要做的父母角色,也排一些時間給自己喜歡做的事,如:看小說、運動等。

去實施它,您會發現自己更有能量面對那些瑣碎又必得做的事。

孩子也是一樣喔!

四、搜集並分享對孩子有意義生活或名人故事

故事輕鬆、無威脅感,孩子可以透過你分享的資訊,自主取得想要的概念,突破功課的困境。

如NBA球星林書豪的故事,好好練球也好好求學,完成該完成的功課。

五、體驗生活,感受自己的足與不足

「足」,看見自己付出努力的結果;

「不足」,是再學習與成長的方向。

讓孩子學以致用或學不足而知努力,也是刺激學習動力的好方法。

希望這些想法與做法能給父母們一個參考,願大家都能把孩子的功課責任還給孩子,輕鬆的當家長。

延伸閱讀

  • 「我有進步耶!」親子關係的距離,在於父母如何待孩子
  • 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別想著「孩子還小」...再貴的玩具,都比不上全家旅遊

本文經BabyHome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