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懦夫連幸福都害怕:為何研究顯示東亞人較「厭惡幸福」?

文:honsww

「懦夫連幸福都害怕,連幸碰到棉花也會受傷。福都」相信不少讀者也知道這經典名句,害怕是為何出自日本小說家太宰治所寫的遺作《人間失格》。這話語表達了他對於幸福的研究厭惡恐懼,認為感受幸福只會帶來傷害。顯示幸福太宰治這種對幸福降臨的東亞懼怕,或許能從東亞文化根源中略解一二。人較

Osamu_DazaiPhoto Credit: Shigeru Tamura,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太宰治

有學者在2001年研究台灣和美國學生對於幸福的定義,問他們「什麼是福都幸福?」,大量美國學生認為,害怕幸福是為何人生最高的價值與目標,而台灣學生完全沒有類似這樣的研究厭惡陳述,初步顯示了東方文化對幸福的顯示幸福重視程度不高,沒有受西方推祟的東亞享樂主義影響。

不把幸福置於首位的生活理念,也許來自追求中庸的儒家思想。另一項研究指出,中國參與者比起信奉「一個人應該明確並積極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更喜歡「一個人應該在幸福與不幸福之間取平衡」這信念,說明了和諧與適度調和了東方人們對於個人幸福的追求。

而「幸福厭惡」這概念,則可見於社會文化心理學家Joshanloo在2013年發表的研究[註],他讓參與者閱讀「極端的幸福是否會導致負面後果」等陳述,結果證實參與者之間存在「我不喜歡過份開心,因為開心通常會伴隨著後續的悲傷」、「我很害怕讓自己變得太幸福」這些信念。

這研究結果回應了韓國學者Koo和Suh的觀察,他們表示韓國有一種文化信仰,認為一個人現在很快樂的話,那麼他將來不會那麼快樂;也對應了日本學者Uchida和Kitayama的研究,日本人擔心所獲的幸福會帶來毀滅性的損失,例如是導致痛苦,或是引發無法滿足的慾望,這些負面影響是遠比獲得幸福更為值得重視的。

這些想法也呼應了我們從小便被教導的成語「樂極生悲」,認為極端的幸福會導致消極的後果,因為它會引起大意,而導致災難性的不幸,甚至是死亡。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也能讀到的「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苦難,幸福就在旁邊,反之亦然),說明幸福與不幸是相互依存,而非獨立存在。

文化背景在不知不覺間塑造了我們對幸福的看法與取態,從心理學的解說,我們可以了解到太宰治當時的想法與狀態,認為幸福招致不幸,需承受的負面影響,已超過了幸福帶來的美好。對幸福厭惡並非一面倒的壞事,研究發現,東方人較西方人更能預測幸福狀態的逆轉,以及人生歷程中的各種趨勢,這對我們計劃及應變人生百態是非常有幫助的。

你們對幸福的看法又是怎樣呢?

註:Joshanloo, M., Weijers, D. Aversion to Happiness Across Cultures: A Review of Where and Why People are Averse to Happiness. J Happiness Stud15, 717–735 (2014). https://doi.org/10.1007/s10902-013-9489-9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內文與題目由編輯稍作修改,原文請看此。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