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高校实验室常见职业健康危害与防护措施(二)

3.2 物理因素

高校实验室内一般有多种电器设备、高校电子仪器等,实验室常施这些仪器设备在待机、见职运行时会产生一系列物理危害因素,业健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康危噪声、害防护措振动等,高校并会产生高温、实验室常施高压、见职低温等不良环境。业健

高校实验室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的康危物理因素主要是辐射危害。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在长时间接触高频电磁场、害防护措微波、高校工频电磁场、实验室常施紫外辐射等辐射时,见职会出现全身无力、头痛、头晕、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另外对心血管系统也能产生不良影响。

在高校理工类专业的实验室中,各类中小型工作站的服务器、机械加工设施、液氮等还可能引起中暑、噪声聋、手臂振动病、激光所致眼损伤、冻伤等伤害。实验室中的大型设备可产生高声级噪声,轻者会使从事该工作的人员烦躁不安,重者则会引发幻听和精神紧张,甚至损害听觉神经。

3.3 生物因素

生物安全水平(biosafety level,BSL)1~4标准实验室中,都存在微生物污染源,如病毒、细菌、真菌等致病性微生物。生物污染源具有很强的生物传染性,在培养和离心等操作过程中,容易形成气溶胶,感染实验室工作人员。一旦泄漏,轻者可以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染病,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公共卫生事件。

4 常见的实验室职业健康损害

4.1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敏感体质人员的皮肤接触到过敏或刺激性的化学物质造成的。当皮肤长时间反复暴露于轻微刺激物(如洗涤剂或溶剂)时会发生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在经常使用强力化学品或洗涤剂的人群中很常见。接触性皮炎症状的范围可以从轻度发红、干燥到严重疼痛和可能致残的脱皮、疱疹,常见的症状有:皮肤变红、间歇性干燥、鳞状皮肤斑块、皮疹、水泡、灼热或瘙痒、阳光敏感、皮肤破裂、皮肤僵硬紧绷等。

4.2 化学性皮肤灼伤

化学性皮肤灼伤是由化学物品直接刺激、腐蚀或者化学反应热引起的皮肤损伤。一些化学物质可与皮肤、汗液、油脂发生化学反应,腐蚀皮肤角质层,释放出大量化学反应热。在开始时往往不太疼,待发觉时,部分组织已经灼伤坏死,并且会在后续的一段时间内慢慢扩展。如果皮肤暴露于强烈刺激物(如酸,碱,氧化还原性溶剂),会立即造成化学性皮肤灼伤。化学性皮肤灼伤治疗效果差、康复速度慢。在高校化学、生物、医学类实验室中,能够引起化学性皮肤灼伤的物质很多,例如盐酸、硝酸、硫酸、高氯酸、氢氧化钠等。

4.3 呼吸系统损伤

4.3.1 化学性肺炎

化学性肺炎是吸入具有刺激性的气体或气溶胶后,作用于上、下呼吸道黏膜甚至肺泡而产生的,症状轻者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声音嘶哑、咳嗽、咯痰、气短及胸闷等,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长期接触刺激性气体或气溶胶则可导致呼吸道黏膜的慢性炎症,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无症状咳嗽、肺间质纤维化等。

如果在实验室或工厂发生化学试剂大量泄漏,实验人员一次性吸入大量化学试剂或吸入的化学试剂毒性、腐蚀性过强,可导致急性化学性肺炎,引发肺水肿,出现频繁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低氧血症等表现,还可继续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me,ARDS)。急性化学性肺炎患者死亡率高达30%~50%。

4.3.2 矽肺和过敏性肺炎

实验室使用含二氧化硅的实验材料,如实验室内薄层色谱和柱色谱操作时使用的硅胶(m Si O2·n H2O),当少量吸入时,吸入的二氧化硅粉尘黏附在肺泡及气管上面,会产生气短、胸闷、干咳少痰等症状。如果量大就会形成矽肺或过敏性肺炎,长时间反复吸入,可导致肺组织弥散性纤维化,引起矽肺。国外已有报道在牙科实验室技术人员中发现了职业性尘肺病病例。

4.3.3 支气管黏膜炎症

化学性支气管黏膜炎症是以气体、雾、烟等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各类有毒化学品,对接触人员的呼吸道支气管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空气中的有毒化学品的水溶性,与人体受损部位紧密相关。氯气、氨气等水溶性大的化学物质,可以大量溶解吸附在湿润的呼吸道黏膜上,对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呛咳,但不易深入肺泡;氮氧化合物、光气等水溶性小的化学物质,可通过上呼吸道后进入肺泡,其化学属性对肺泡等肺部组织产生严重损伤。

1995年天津医药科学研究所对262名工龄在10~30年之间,工作中长期接触酸、碱、盐及有机化学试剂的实验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共有246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鼻、咽黏膜充血,轻度水肿,急、慢性炎症等,占查体人数的93.8%。

4.4 微生物感染

实验室微生物造成实验人员感染也是比较常见的职业健康危害事件。2019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在实验老鼠中检出布鲁氏菌,后兰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兽医研究所的317名师生进行布鲁氏菌检测,发现96人血清抗体检测为阳性,均为隐性感染。随后在与该所有科研活动往来的高校、研究机构的人员及周围居民中,发现多例布鲁氏菌隐性感染。2003—2004年之间,新加坡、中国台湾的生物实验室均发生了多起SARS病毒感染事件。

4.5 中毒

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由呼吸道吸入、经皮肤吸收、通过消化道进入。化学物质大多具有体内生物毒性,一旦进入生命循环系统,会对生命体造成严重的毒害作用。在高校实验室中,常见的有毒物质有:氰化物、砷、硫化氢、一氧化碳、醋酸胺、有机氟等,它们易引起中毒性休克;砷、锑、钡、有机汞、三氯乙烷、四氯化碳等,它们易引起中毒性心肌炎;引起肝损伤、肝功能衰竭的有黄磷、四氯化碳、三硝基甲苯、三硝基氯苯等;重金属盐可造成中毒性肾损伤;窒息性气体、刺激性气体以及亲神经的毒物均可引起中毒性脑水肿;苯和甲醛的慢性中毒主要损害血液系统,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贫血,严重时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汞、铅、锰等可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损害。在《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与化学品中毒相关的职业病(职业性化学中毒)是最多的一类。

在实验过程中,常见的中毒原因是在实验室内饮食,或者做完实验后不洗手、没有清洁掉口唇和沾染在手上的化学物质,导致饮食过程中被意外带入体内。若长期持续这些不良行为,日积月累,可使体内蓄积的毒物数量达到引起中毒的水平。也出现过在实验室内使用饮料瓶、无标签容器盛装化学试剂,而被人误服中毒的情况。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实验室生物微生物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