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玟樺
社會課室——以探究取向為主的芬蘭芬蘭歷史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即使誰的史觀,也許也就是中小戰成一種誰的主觀看法而已,但歷史老師仍鼓勵學生在理解或反省這些歷史事件時,研究因時能盡量地保持客觀中立,探索尤其在做出評論時,不忘本土也能不忘加上「以我的來反觀點來看⋯⋯」(in my opinion...)來區分那些事實性知識。歷史老師指出,芬蘭芬蘭即使不是中小戰成人人都是歷史學家,但學生在進行歷史探究時仍應努力朝向以「做為一名真正的研究因時歷史學家」(work as real historian)自居,即使對資料進行蒐集、探索詮釋,不忘本土以及反思時可能仍有所偏狹/較不偏狹、來反全面/較不全面,芬蘭芬蘭但不能不意識到自己應「努力」朝向於此,中小戰成而此也是研究因時歷史學習的一部分⋯⋯
教學任務——對歷史知識本質的理解與積極地作為社會一員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過去發生過的事件可用來引導理解當今時代的種種發展,也可據以領會心智勞動或思索物質工作的價值,甚至是未來。根據芬蘭課綱,七至九年級歷史科的教學主要任務乃在「發展學生對歷史和文化的了解,並鼓勵他們採取負責任的公民原則」、「引導學生認識到個人作為歷史參與者的重要性」、「理解活動和人類動機背後的因素」、「支持學生樹立自己的身份」,以及「促進他們理解社會的多樣性並積極地做為其中的一份子」等 (FNBE, 2016: 446)。
基於此,在四至六年級,歷史教學的任務是使學生熟悉歷史知識、信息獲取,以及基本概念的本質,目的是喚起學生對過去和人類活動的興趣、感知其重要性,以及進一部理解他們;在七至九年級,歷史教學的任務是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本質的理解,支持學生發展自己的身份,並使他們熟悉文化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
關鍵內容領域——探索議題不忘回到芬蘭本土來反省
這裡將以一間八年級課室的「第一次世紀大戰」教學為例。根據課綱,七至九年級歷史關鍵內容領域共有六項,包括:工業社會的起源和發展(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society)、人們改變世界(People changing the world)、創建、建立和捍衛芬蘭(Creating, building, and defending Finland)、大戰時代(The Great War era)、建立福利國家(Building the welfare state),以及當今世界政治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world politics of today)。
擁有三個以上學科專長的歷史老師
在個案學校,除了校長擁有博士學位外,所有教師皆具碩士學位,且擁有至少兩個以上的學科專長,較特別的是,擁有超越兩個專的教師亦不在少數,如教學經驗超過二十年的歷史老師便擁有三個以上學科專長資格,包括:歷史、宗教、芬蘭語⋯⋯同時,她也是合格的小學教師,在我停留個案學校研究期間,她更用課餘時間修習法律課程,可說是一位身體力行的終身學習者。
歷史老師在接受多次訪談時均表示,她相當享受學習,她認為,透過不斷地學習不僅可以獲取生活上和專業知識上的養分,也讓她再回到課室教學時會更懂得如何引導學生真實學習,她以為,認識與理解多領域知能有助於視野上或單一學科知識的相互補充,這讓學習過程不僅變得整全、具有層次,也讓學習更趨整體性與豐富性。
在任何一節學科課堂上,具跨領域知識背景的她在教學中常「自然地」展現課程統整功力,即使她都謙稱這些課程與教學並未經過縝密設計,對學生來說,她堪稱是一位「博學多聞者」,是以,學生也常向她詢問超越單一學科的知識,有時她也充當學生的心靈導師。
實施時間 | 二○一八年八月至九月每周二節 |
班級/學科 | 八年級/歷史課 |
學習單元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任務名稱 | 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The Caus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
教學目標 | O5 to guide the pupil in understanding factors that have influenced human actions and decision-making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ituations) |
上課形式 | 全班一起上課 |
關鍵內容領域相互連結與牽動
根據課綱,芬蘭歷史課的主要任務在於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本質的理解、支持學生發展自己的身份,並使他們熟悉文化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而為達此目的,課綱更指出,教師的教學應採交互式的(interactive)和基於探究(inquiry-base)取向的工作方法。
在七年級探究帝國主義(Imperialism)相關概念、類別,以及興起背景之後,八年級的秋季課程則延續了此軸線脈絡,來到了在新帝國主義持續擴張(商業利益的競爭、殖民地的爭奪)、種族意識逐漸高漲(俄國高倡泛斯拉夫主義、德國主張大日耳曼主義)、祕密結盟的不斷盛行(同盟國、協約國)下,所爆發的世界大戰之探討。
根據歷史老師的規劃,本學期將進行的關鍵內容領域主要在「大戰時代」(The Great War era),主題則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老師指出,關鍵內容領域雖然看似設置在「C4大戰時代」,但程度上也涉及對其他內容領域的學習。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芬蘭因拒絕蘇聯提出以北方領土換取列寧格勒外圍領土來保障蘇聯安全要求而導致了為期四個月的冬季戰爭,最後芬蘭因物資耗盡在向蘇請求停戰時,卻仍被迫割讓大量領土⋯⋯歷史老師指出,這亦涉及「C3創建、建立和捍衛芬蘭」和「C5建立福利國家」等關鍵內容領域的學習,她以為,課綱歷史科的六大關鍵內容領域在學習過程中均可能相互牽動、保持聯繫,而這些學科內的知識統整也是師生教學的要務之一。
然而,師生如何進行教學?對此,師生延續七年級的探究取向教學模式,個人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兩種方式均採之。所謂探究,簡言之,便是由學生主動地去探尋並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以歷史老師給予個人的第一項探究任務「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The Caus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為例,歷史老師引導學生先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脈絡,然後就此範圍內去形成一個重要且自己也感興趣的研究問題進行資料蒐集,最後加以分析與做出結論等。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我在芬蘭中小學做研究的日子:芬蘭中小學教育現場課室親身觀摩365日》,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陳玟樺
以研究者敏銳的觀察力,深度向師生立體學習。
一起跟著作者直接到芬蘭教室觀察吧!
由一假新聞談起——芬蘭廢除學科教學?作者正巧幸運地獲得科技部的獎助學金補助,帶我們一起直接到芬蘭教室觀察!
芬蘭2016實施新課綱,揭示 七大橫向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的新課綱目標,介紹此七大能力。
作者課室觀摩的所在是一間來自19世紀中的公立學校。有著 : 個個能說流利英語的學科教師、「一生一課表」學生課表客製化、小學就有選修課——
第二篇首先談芬蘭教學現場觀察
芬蘭課室觀察:正式課程篇
包含語文課室(芬蘭語、瑞典語、英語),數學課室,科學課室(環境研究、生物),藝術課室(音樂、視覺藝術),設計課室(家庭經濟),體育課室,社會課室(宗教、歷史),以「現象」為學習之網的跨領域學習。
再談芬蘭課室觀察:非正式課程篇
由參與全校郊遊日、學生代表會議和家長夜,來看師生之間的溝通情況,以及家長老師的互動現場觀摩。
回到台灣後,作者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立體學習地景——芬蘭赫爾辛基一間學校的現象為本學習」,更榮獲108學年度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博士學位論文優良獎、108學年度田培林教授博士學位論文優良獎,年度唯一雙料冠軍!
一份珍貴的教育禮物要送給關心台灣教育和教育現場的老師專家們!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