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環球時報:耶倫訪華的這個細節,值得華盛頓深思

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正在中國進行的環球訪問引發了多方關注。這是時報盛頓深思在4月2日中美元首通話之後,雙方落實兩國元首重要共識的耶倫最新舉措,耶倫此行的訪華目的就是「加強對話溝通,避免誤判,這得華推進合作,個細推動兩國關係穩定發展,節值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環球在美國處於大選年、時報盛頓深思中美關係面臨更多不確定因素甚至是耶倫消極因素的背景下,這被外界視為兩國關係走在企穩回升道路上的訪華重要信號。

很多人注意到,這得華耶倫此次對中國的個細訪問為期6天,美方高官對一個國家進行這樣長時間的節值訪問,是環球不多見的。美國《政治》雜誌網站認為,這是中美關係的一個「重大進展」。新加坡《聯合早報》也認為,中美雙方展現出很強的「政策韌性」。外界某種程度的樂觀是中美關係現實的反映:與去年同時期相比,中美關係今年以來尚未出現大的衝擊性事件,各方面的交流都在延續恢復勢頭。

但這很難被視為華盛頓對修復中美關係抱有多大的誠意,外界對這樣的積極態勢能否在未來延續下去,也是存在疑慮的。雖說沒有出現大的衝擊性事件,但美方對中方的負面行動一直沒有停止,針對中國的經貿科技打壓措施層出不窮,制裁中國企業的單子越拉越長。就在耶倫訪華同時,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和貿易談判代表戴琪還在歐洲鼓動對中國芯片行業「採取必要的對策」。美方這些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為,都在向中方、向外界傳遞出複雜的信息,讓我們很難認為,美國放棄了把中國當做對手打壓的戰略衝動。

耶倫訪華的一個細節或許更加值得華盛頓政治精英深思。無論是公開「下館子」、熟練使用筷子,還是言行舉止中表現出的某種「親民」,美方大概希望營造出貼近中國老百姓的親和姿態,然而在中國輿論場上,很多人對這種姿態並不買賬,批評華盛頓的音量仍然很大。這是中國民意的真實反映,美國言行不一的行事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中國人的信任,也可以說是中國人更「懂」美國了。如果美方真想從中國獲得什麼「信號」,這樣的民意很值得他們去研究研究。

我們看到,包括美國媒體在內,世界輿論對中美溝通對話本身近乎一致地偏向積極,不少輿論之所以有隱憂,包含的一個主要態度還是希望中美關係能穩下來、好起來。中美相關對話機制,其中不少也是美方在主動推動和恢復,說明美方也認識到,中美不可能徹底「脫鈎」,美國承受不了與中國全面衝突的代價。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這不是一句空話,尋求合作是雙方的必需而不是選擇。抬高美國打壓中國的成本不是我們發展的目的,卻會是一個客觀結果,這當中既包括中美利益交織的部分,也包括中國與世界的利益交融。

在與拜登總統的最新通話中,習近平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今年中美關係要堅持的幾條大的原則,包括以和為貴、以穩為重、以信為本。其中的「以信為本」既是對中美關係的期望,更是對美方的要求,那就是用行動兌現承諾。有必要提醒華盛頓,如果美方現階段對華政策展現出的相對務實一面,只是功利性的、機會主義式的,那對中美雙邊互信造成的傷害將是長期性的。在耶倫訪華後,我們希望看到美方踐行「以信為本」的實際行動。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 梁存希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