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熱又不喝水,進入熱潮恐引發大腦「崩潰」
正值夏日,夏季小便無論是熱傷在戶外工作或是外出活動,都將面臨夏季高溫,害高加上口罩更容易造成熱傷害,峰期甚至引發熱衰竭或中暑症狀。預防顏色有異在氣溫節節高升的中暑只喝時節,該怎麼面對「熱潮」帶來的水還事傷害呢?
台灣夏日高溫動輒34、35度以上,不夠當活動後水分流失,恐出又未適當補充水份,進入就可能造成各種「熱病」,夏季小便尤其是熱傷在炎熱環境中持續活動,恐累積身體裡過多熱量,害高而且持續流汗會造成脫水、峰期電解質缺乏,有可能導致身體的散熱機制崩潰。
一般來說,體溫些微增加時,如果神經系統還能正常運作,會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虛弱等症狀,稱之為熱衰竭(heat exhaustion),一旦體溫高到41度以上,就會造成大腦等各器官崩潰,死亡率恐高達50%,醫學上稱之為「heat stroke」。
戶外工作長時間日照曝曬,謹記四招避免中暑症狀
進入夏季熱傷害發生高峰,國健署提醒,民眾可以在「熱危害預警行動資訊網」,查詢目前位置的熱危害風險等級。如果需要在戶外工作或長時間活動,建議參考下列預防熱傷害的4個方法,並視天候狀況採取預防措施:

1. 適時補充水分
在炎熱的環境中,不論活動程度為何,都應隨時喝水,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戶外工作者也需隨時注意尿量及顏色,若尿量減少、顏色變深,表示體內水分不足。
2. 注意作業環境的溫度、濕度與身邊夥伴狀況
隨時關注氣象及氣溫濕度的變化相當重要,在實施戶外作業期間,應避開中午太陽直曬的時段,且作業環境應提供遮陽、採用隔熱與通風設備,並營造涼爽的休息場所;此外,工作時應避免密閉環境,並保持空氣流通,隨時注意身邊夥伴狀況。
3. 做好個人防曬措施
進行戶外作業時,服裝儘量以穿著寬鬆、透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隨時作好防曬措施,戴遮陽又能夠通風的帽子。
4. 注意個人健康狀態
注意使用可能會誘發中暑之藥物,包括增加產熱(如甲狀腺素)、或增加水分流失(如利尿劑)等之藥品,而從事高溫或高濕度環境之作業者,應進行職前與定期的身體健康檢查。
當熱傷害來襲造成不適,意識持續不清需立刻就醫
此外,國健署建議,如戶外工作者或有飲水需求的民眾,可以透過「奉茶行動」APP,快速且方便找到最近距離的奉茶站(目前全台已設置超過7000個站點),以減少塑膠瓶的使用,既能夠解渴又能做環保。
而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此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飲用添加少許鹽巴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除了戶外工作者需特別注意中暑的風險,一般民眾在騎機車、自行車或步行通勤,或是午休時須外出購買餐食時,也需特別注意防曬;且可別因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就疏忽補水的重要性,其實在室內工作同樣也會因為空氣乾燥,而讓身體水分迅速流失。
在近日太陽「火力全開」的情況下,民眾外出時除了得當心疫情,也得隨時注意炎熱天氣下所潛藏的熱衰竭危機。
參考資料
- 〈中暑的初步處置〉,《高醫醫訊》第34卷3期
- 戶外工作齊心防疫 也要預防熱傷害
本文經潮健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 【插畫】熱中暑比其他熱傷害更危急,遇到了該怎麼處理?
- 氣溫飆高熱到中暑,太熱真的會有死亡危機:4張圖教你用熱壓力指數防暑保命
- 高溫燠熱在家也難防,該怎麼預防長輩熱中暑?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