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知己》:中醫認為,膝關節問題應該從調養肝腎功能入手

文:徐文兵

很多美女要風度不要溫度,知己中醫無論春夏秋冬都是認為入手裙裝打扮,年輕時不以為意,膝關步入中年就慢慢會出現骨關節病。節問

古文的題應膝字並不是「月」字邊,而是該從肝腎功「卪」字邊,音義同「節」,調養正確的知己中醫寫法應該是厀。據《說文解字注》:「脛頭卪也。認為入手厀者在脛之首,膝關股與腳閒之卪也,節問故從卪。題應桼聲。該從肝腎功息七切。調養俗作膝。知己中醫」桼本意就是油漆, 是樹木上滲出的脂液,一般多由樹木枝節、凸起處滲出。

無論從時空哪個角度,節都代表節制、停頓、蓄積、轉換。陽曆有二十四節氣,其實是八節,專指大的天氣變換乖點,包括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二分:春分、秋分和二至:冬至和夏至。很多植物也有節,比如竹子和玉米,夏天炎熱雨水豐沛,在安靜的夜晚,都能聽到植物生長拔節的聲音。植物的節還有保持階段柔韌、抵禦外力預防夭折的作用。

動物的關節不僅於此,還得滿足運動的需要,屈伸扭轉。有趣的是,禽鳥的膝關節和哺乳動物的膝關節正好相反,比如雞的膝蓋是向後的,可以向前彎曲滿足前行和刨食兒的需要。而人的膝蓋是衝前的,只能向後彎曲。所以扮演模仿動物的時候,如果扮演禽鳥,只能反穿雞的衣服頭飾,把雞嘴戴在後腦勺上,倒著走路,這樣才像。

膝上連股骨,下接脛骨和腓骨。膝關節的組成主要是籽骨(髕骨)、軟骨(半月板)、脂肪墊、肌腱韌帶、血管神經和包裹膝蓋的皮膚,當然不能忽略的還有關節腔內的潤滑液。雖然大多數人沒有學過解剖,但是都啃過骨頭,加上對自身的瞭解,不難發現膝關節的結構特點是骨多肉少、筋多脈少、皮薄脂少。結構決定了它的功能,主受力、活動、屈伸,也決定了其發病特點:局部溫度低,不耐暴力特別是旋轉,容易受寒聚邪氣,進而影響其功能並導致結構形狀改變。

臨床常見的膝關節損傷是除了髕骨就是半月板和韌帶。半月板有兩塊,由纖維軟骨板構成,分別墊在脛骨內、外側髁關節面上,內側半月板:呈「C」字形,外側半月板:呈「O」字形。半月板是軟骨,有加深關節窩,緩衝震動和保護膝關節的功能。

轉過螺絲的人都知道,在螺釘和螺母之間需要有個墊圈,墊圈可以是鐵片、鋼絲或者是膠皮,沒有墊圈做緩衝,固定很難嚴絲合縫,經過不長的時間,即便堅硬如鋼鐵也會很快磨損。半月板的功能即在於穩定膝關節,傳布膝關節負荷力,促進關節內營養。正是由於半月板所起到的穩定載荷作用,才保證了膝關節長年負重運動而不致損傷。

半月板介於股骨髁與脛骨之間,就像是緩衝器,保護了二者關節面,吸收向下傳達的震盪,尤其是在過度屈曲或伸直時,此作用更明顯。當從高處跳下時,膝部承受了身體重力作用所帶來的相當大的力,但股骨髁與脛骨平臺的軟骨並沒有受到損傷,是因為半月板的存在,將此力分散至整個膝關節同時承受,而不僅局限於股骨髁接觸脛骨平臺上的一個局限點。此外,半月板可以防止股骨發生移位,因為半月板的楔狀形體可以彌補股骨髁與脛骨平臺間的不相稱,將圓形的股骨髁與脛骨平臺之周圍死腔充填,從而增加了膝關節的穩定性,並能防止關節囊及滑膜組織進入關節面之間。

半月板的營養一方面由血管供應,更主要的是由脛骨骨髓滲出滋養,這樣半月板才能保持柔韌。隨著年齡的增長,體液的減少枯竭,半月板也會變得乾脆,年老的人或身體衰弱的人,即便負重受力不是很大,也會造成半月板的損傷。同時損傷後不易修復,同時關節內潤滑液也會減少,關節面變得粗糙,磨損加重,造成更深的損害。

膝蓋有四條主要韌帶,前後交叉韌帶,位於關節腔內,分別附著於股骨內,側髁與脛骨髁間隆起,作用是防止股骨和脛骨前後移位。腓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外側稍後方,從外側加固和限制膝關節過伸。髕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前方,為股四頭肌腱延續部分。作用是從前方加固和限制膝關節過度屈。外來暴力和過度負重、長久屈伸、不當旋轉都會損傷韌帶。

半月板和韌帶損傷患者以搬運工、足球與籃球運動員、礦山坑道工和部隊士兵較多見,在強體力勞動或運動時,易於受損。另外當做旋轉急停的動作時,膝關節半屈曲,足與小腿固定,大腿與軀幹受到自體的慣性力或側方撞擊力,半月板和韌帶最容易出現破裂。這經常發生在武術和體操運動員身上。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所以膝關節的問題在避免外力損傷的同時,治病求本找內因的話應該從調養肝腎功能入手。觀察膝蓋的顏色,是中醫診斷要素之一。臨床上常見大人和孩子膝蓋皮膚顏色發黑,有的同時伴有肘部皮膚粗糙顏色發黑。這是腎陽不足,陰寒內停的表現,嚴重的會影響心臟的功能。

從保健角度而言,腎精主骨生髓,滋養膝關節內的筋骨,耗散腎精,好色房勞過度的人經常會出現腰膝痠軟、頭暈眼花等症狀。年老腎氣衰弱的人,經常會出現膝蓋打軟的現象。這種情況在戒色涵養腎精的同時,需要服用滋補肝腎的藥物,強筋壯骨。

最重要的是膝蓋保暖的問題,很多美女要風度不要溫度,無論春夏秋冬都是裙裝打扮,年輕時不以為意,步入中年就慢慢會出現骨關節病。「積寒留舍,榮衛不居,肉卷筋縮,肋肘不得伸,內爲骨痺,外爲不仁,命曰不足。」膝關節受寒凝滯一則影響運動,再則每逢天陰下雨下雪,膝蓋就會提前疼痛,成了天氣預報員。國外很多老年婦女都深受其害,我們現在也在逐漸趕上人家。

中醫治療膝關節疾患,有很多方法,不止服藥敷藥。古代有熱敷的方法,古稱貞,「山民以燃骨膏赤,熨谿谷之域。」就是把鹽炒熱包起來熨燙膝關節,平時戴個用熱性中藥做的護膝也管用。

膝關節周圍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特別是谿谷穴:「谿谷者,營給筋骨節結,推陳更新者也。」具體而言, 「谿者,循諸肌理者也。谷者,儲氣潤節,利乎行止者也。」針刺或艾灸這些谿谷穴,不僅有利於膝關節本身的康復,還能調整全身的氣血。常用的穴位有犢鼻穴、膝眼穴、膝上血海梁丘穴,膝下的足三里和陰陵泉陽陵泉穴。

相關書摘 ►《知己》:大多數民族認為出生以後就沒肚臍什麼事了,只有中國人重視它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知己:從頭到腳,用漢字解說53個身體部位的運行奧祕,掌握中醫養生精髓【精裝】》,野人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徐文兵

養生,要先知己!
從頭到腳,幫你瞭解身體各部位的運行奧祕。
從解說漢字入手,深入淺出聊中醫,談養生。

「人只有先認識、瞭解自己的肉身、靈魂、
意志、性命,才談得上順養心性、保障安康。」──徐文兵中醫師

  • 著名中醫專家、《字裡藏醫》作者徐文兵重磅力作!
  • 連年高居中醫養生書暢銷榜,近6000多則評論,當當網100%好評!

用漢字解說53個身體部位,掌握身體和自然的運行
徐文兵老師帶我們從頭到腳,詳解了人體49個身體部位及4種體液的運行奧秘。幫助我們瞭解自己身體每個部位、每個器官的功能、特性,以及它們對於健康的意義。

不僅能瞭解中醫知識,更能領略漢字文化的絕妙風采
《知己》延續了《字裡藏醫》的敘述風格,每章以中醫最基本的詞彙入手,追溯字詞背後的歷史典故、文化內涵,使讀者在瞭解中醫健康知識的同時,領略漢字文字學與中醫養生的絕妙風采。

瞭解自己身體的運行奧義,才是真正的養生法

  • 常常肚子不舒服,卻找不到原因?

問題可能不在「腸胃」,可能在於你的「下巴」

頤指氣使中的「頤」,就是用下巴指使人,不動手不動嘴,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

中醫看病必須看病人的舌頭。若患者張嘴伸舌的同時,會聽見兩腮發出喀噠一聲。這是下頜關節發出的聲響,一般是咬肌僵硬,牽扯關節錯位摩擦發出的。西醫稱為「關節紊亂」,中醫認為有這種現象的人往往有比較嚴重的胃病,表面咬肌僵硬,體內胃的平滑肌也是僵硬痙攣的。

  • 總是覺得胸悶難受,難道是心臟有毛病?

問題可能不在於「心臟」,而是在於你的「情緒」與「飲食習慣」

前胸正中是胸骨,胸骨柄的末端長有軟骨,西方人叫劍突,中國人稱為蔽骨。蔽骨和肋骨合圍而成的這個地方,就是「心口窩」。

莊子把西施的捧心診斷為「病心」。心口窩因為容易窩藏斜氣,更要預防出現心結,最好是「生氣的時候不吃飯,吃飯的時候不生氣」。其實不光是生氣,鬱悶、難過、沮喪的時候都不要吃東西,吃下去容易堵在心口窩,累積成心結。

中醫知識結合歷史典故、實用的養生建議,言語生動,輕鬆易讀。
值得一般中醫、中藥、養生愛好者閱讀。

getImagePhoto Credit: 野人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