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嘉琳(台大外文系教授)
像是優化語調英語「put on」(穿上)、「take out」(拿出去)、口說「use up」(用光)、技巧「turn off」(關掉)等等,重音這些「片語動詞」(phrasal verbs)大家應該都熟悉。更好可是消化,你知道這些動詞特有的優化語調英語重音規則嗎?
這些重音規則其實並不多,也不複雜,口說學會了以後,技巧跟別人用英語互動時可以更順暢愉快,重音也比較不容易發生誤會。更好
「語調重音」讓英語比較好「消化」
要了解片語動詞的消化重音規則前,必須要先回去複習英語最基本句子語調(sentence intonation)的優化語調英語規則才行。之前的口說文章裡已經介紹過所謂「語調重音」(tonic stress)的概念。
最重要的技巧一點是,每一個英文句子斷句的地方前,都有一種特別高的重音,叫做「語調重音」。
當對方聽到了語調重音時,就知道句子已經到了斷句處,要先把前一段話的意思弄清楚才繼續聽下去。一句話裡有多少斷句的地方,就有多少個語調重音。如果你的英文少了斷句和語調重音,對方會聽得比較辛苦,好像被人一次塞了一整個饅頭到嘴裡去,沒辦法小口小口吃。
片語動詞的特色:唸完要斷句
片語動詞一般有兩個成分,首先是基本動詞,如pick,再加上後面的某一種虛詞或「質詞」(particle),如up。方便起見,這個質詞我們來叫它「介副詞」。
片語動詞的兩個字裡,介副詞要唸得特別高,因為片語動詞是獨立的一段話,而一段話結束接下一段之前需要停頓。作為這短短停頓前的最後一個字,介副詞要加上語調重音才行。
有的教科書說,只有後面的介副詞才有重音,前面的基本動詞沒有,這是不對的。基本動詞也有重音,不過是一般重音,不是語調重音,所以片語動詞的前半部分,聽起來相對之下沒有後半那麼顯著。
實際練習片語動詞唸法
實際上一般母語人士根本沒聽過「tonic stress」這個詞,也不知道這個重音規則,只會講,不會分析,也多半沒有察覺到tonic stress的存在。因此母語者不一定能教這些規則。學習者要自己自己盡量充實自己的知識,不要太依賴老師和教科書。而且要多聽、用心聽母語者怎麼說,也要多相信自己的耳朵,不要被動地認為課本沒教、考試不考就不用管。
我們先來試試看,用正確的重音唸出以下幾個片語動詞,要留意沒有重音的音節(用非粗體黑色標出)。
為什麼動詞後有兩個介系詞?
除了動詞+介副詞的結構,很多動詞片語後還有另一個看似介系詞的字──不用懷疑,是介系詞沒錯!雖然介副詞和介系詞看起來都一樣,可是有兩點不同。
片語動詞後面什麼時候加介系詞?
片語動詞跟一般動詞一樣,有「及物動詞」(vt: transitive verb)和「不及物動詞」(vi: intransitive verb)之分。及物動詞可以直接接受詞,例如:
Let's try *out the new charger.(我們來試一下新的充電器)
不及物動詞要在受詞前另外加適當的介系詞,例如:
Let's try *out for the play!(那齣話劇我們去試鏡一下吧!)
我們來看一些不可以直接加受詞的例子:
當片語動詞變成名詞
部分片語動詞可以變成名詞,可是要注意這4個地方:
- 寫成一個字還是兩個字?(中間有空格嗎?)
- 重音
- 意思的變化
- 詞序
如果可以變成名詞的話,
- 原先的片語動詞中間的空格通常要拿掉,兩個字會寫成一個字。例如burn *out(燒掉)→ *burnout(倦怠感)
- 只有前面動詞有重音,後面的介副詞沒有重音。例如burn *out(燒掉)→ *burnout(倦怠感)。
- 意思可能也有所改變。例如burn *out變名詞時,意思從具體的「燒掉」變成描述心裡與生理狀態的「過勞引起的倦怠感」。不一定每一次有意思上的改變,自己要留意。
下面舉一些片語動詞變成名詞的例子。
不是每一個片語動詞都能這樣變成名詞,例如go *back(回去)和call *off(取消)沒有相對的名詞型態,常要用拉丁字根的名詞來頂替,例如go *back → return和call *off → cancellation。
另外,有的片語動詞變成名詞時,要把「動詞—介副詞」的次序顛倒過來變成「介副詞—動詞」,例如take *in(納入)的名詞是*intake(納入量)。又有的片語,「動詞—介副詞名」和「介副詞—動詞」兩種詞序都有,意思也各不同,例如:
片語動詞變出來的名詞,絕大多數是不倒裝的,只要特別注意那些要倒裝的就可以了。
中文也有兩個字對調後會變出兩個不同意思的片語,像「走出」和「出走」、「出發」和「發出」、「收回」和「回收」,英文在這點上可不算是特別奇怪或複雜喔。
附註:
如要複習「語調重音」規則,請見:
- 抑揚頓挫:英語的語調和斷句
- 語調下降?我還以為你講完了
- 【一張圖搞懂】訂閱集資:Mobile上的13堂英文課
本文經世界公民文化中心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