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大类招生,忐忑专业分流
(农健/图) (相关报道详见:《“大家都有更急的进退事要做”:厦门大学教授王洪才谈通识教育》) 忐忑了一整个学年后,专业分流结果揭晓了。大类2022年7月9日,招生专业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忐忑成绩统计、活动加分和志愿填报后,分流某985大学学生陈安宁(化名)等到了自己在大学的进退“归宿”。 “新闻专业”,大类陈安宁如愿以偿。招生专业不过,忐忑她的分流一名志愿相同的同学,因为0.1分之差,进退被分到了信息管理——一个传统工科专业。大类 过去一年里,招生专业为了拿到更高分数,忐忑许多双一流高校的分流新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竞争机会。陈安宁印象深刻,某次读书笔记作业,“要求三千字,有人写到两万”。 这场竞争的决定因素,大多数时候是绩点。没人希望考上名校却选错专业,例如一个立志当程序员的学生,被分到土木工程,毕业后奔走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例如一个喜爱电子的学生,接下来要跟汽车打交道。 大类招生,即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合并招生,学生先统一学习基础课,一段时间后根据兴趣和成绩,决定最终所学专业。其核心在于拓宽培养口径,给学生更充分的专业选择机会。 随着重视通识教育成为高校改革大方向,大类招生过去这些年里不同程度地落地推广。据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谭颖芳的统计,截至2020年,首轮13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除军事院校外,共有115所高校实施了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不过,其中仅有个别高校实行跨学院的彻底方案。 改革的开端,许多人认为是2001年启动的北大元培计划。南方周末记者追溯发现,这是一些高等教育者多年未竟之梦。最早是为了摆脱高校学科设置过于专业化的掣肘。 在一些学者看来,相关教育实践其实已经过三轮迭代,最新一轮的展开,伴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步落地。 1997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师牛大勇前往哈佛大学进修。专业研究以外,他特别考察了这所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培养本科生。 彼时,困于1950年代奠定的精细的专业分类,一些教育者意识到,专门化的本科教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需求。早在1978年,教育部在一份草拟文件和一次座谈纪要上,都提到了放宽专业口径。 更久远的1950年,潘光旦在《说“通”“专”并重》中就系统总结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并提到现代社会正走向只强调专而不强调通的极端。 第一轮试验在1980年代末开始,当时的改革方向,多是从按专业招生转向按系招生。一位云南大学中文系1990级学生回忆,到大二,他才选择究竟学中文还是新闻。 在哈佛,牛大勇发现,国外大学跨专业学习的自由度很高,很多本科生不断跨越文理界限,选修感兴趣的课。甚至有少数人,在最后一年才确定自己的专业。“只需按照该专业的规定修够学分,就能获得这个专业的本科学位。”多年后,牛大勇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根据对哈佛的考察,他写了一份调研报告,刊登在北大校报上。 1999年11月,在副校长迟惠生推动下,北大组建了本科教学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牛大勇成了召集人之一。小组里,一部分人只经历过专门化的高等教育,另一部分中青年曾留学海外。但他们都怀有一个关于通识教育的理想,“本科专业分割过细,学科基础狭窄,而当时中国高校的硕博体系逐步确立,这样的本科分类严重影响专业人士培养,且不适应人才多样化的社会的需要。” 起初,北大对小组的定位是“战略研究”,这给了成员们更大的想象空间一个教育理想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美国马里兰州一桥梁因船只撞击发生坍塌,至少7人落水
- 宣传惠民政策 关爱女性健康
- 我县规范装饰性彩色隐形眼镜经营
- 占聆娜参加官埠桥镇代表团审议
- 广西梧州“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数量达45家
- 拒绝家庭暴力 共筑幸福家园
- 坡上村举办“正方形的乡愁”摄影展
- 县人大常委会及机关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履职故事】为百姓发声 促乡村振兴_
- 枞阳县开展疫情防控专题培训
- 枞阳县科普电池真假识别知识
- 劳动实践课助力“双减”落实
- 吉林:科学监管和优质服务赢得好评
- 我县组织收听收看市委统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 我县举行2022年“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会
- 落实“双减”强体魄 运动会上展风采
- 定远连江镇扎实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_
- “中国好人”吴正琴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 枞阳县月牙幼儿园建设项目开工建设
- 绿色产业 草坪生“金”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