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遗嘱人平均年龄持续下降 30岁立遗嘱人数占三成
《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1日正式发布。报告该白皮书显示,遗嘱遗嘱人平均年龄持续下降,人平“防止财产下落不明”是均年降岁30岁以下立遗嘱人群主要考虑的风险。 据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介绍,龄持立遗上述白皮书通过对25万份遗嘱进行大数据分析,续下首次公布未婚等人群遗嘱、嘱人涉虚拟财产遗嘱、数占中青年人群遗嘱等一批广受关注的报告遗嘱数据。 《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遗嘱社会观念在不断改变。人平10年间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年降至68.13岁。均年降岁立遗嘱人群越来越年轻化。龄持立遗从2017年开始,续下60岁以下立遗嘱的嘱人人数逐年上升,至2022年,60岁以下立遗嘱的人群中,30岁至39岁年龄段人数的比例为29.74%,说明遗嘱正越来越被年轻人所关注。 在中华遗嘱库“微信遗嘱”小程序留言的人群中,年龄集中在20岁至29岁之间,占比35.9%。微信遗嘱颇受年轻人青睐,说明了年轻人对遗嘱并不抗拒。 从数据上来看,中青年人的遗嘱中涉及不动产的比例占比最高,占比达到98.01%,其次为银行存款,占比达35.65%,公司股权占比有明显提升。该数据反映出目前财产类型的多样化,也反映出市民对财产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数据显示,“防止财产下落不明”是30岁以下立遗嘱人群主要考虑的风险;“避免财产下落不明”和“照顾家人”是30岁至39岁人群立遗嘱主要的考虑因素;对于50岁至59岁的遗嘱人而言,“子女的婚姻风险”则成为其首要考虑的因素。 陈凯表示,中青年立遗嘱人群的婚姻情况主要以“已婚”人群为主,其次是再婚和离异人群,婚姻状况为“离异”的比例达11.27%,远高于老年人群,“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等人群财产分配更为复杂,财产风险更高,因此订立遗嘱的必要性更大。” 据介绍,中华遗嘱库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与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于2013年共同启动的公益项目。10年来,中华遗嘱库已在国内设立60多个服务中心,登记保管251322份遗嘱,目前已生效遗嘱有6362份。(完)(记者 蔡敏婕)报告:遗嘱人平均年龄持续下降 30岁立遗嘱人数占三成
编辑:汤晓雪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3-03-21 15:04:48 【字体:小 大】
- 最近发表
-
- 爱心捐赠暖人心 粤桂协作促振兴
- 軍營與監獄:《規訓與懲罰》讓每個新訓阿兵哥心中都有一個小班長
- 《洞悉人性與現實的366權力法則》:權力法則第一條——永遠不要搶過上司的風頭
- 三星罕見召開高層緊急會議,商討14年來晶片部門首次虧損,分析師:地緣政治是未來5年最大風險
- 福建厦门:2022年海沧区“十佳药店”授牌
- 大馬首相安華首度出訪印尼會見總統佐科威,兩國表示將共同打擊棕櫚油「歧視」
- 行政院通過「經濟果實共享方案」:全民普發現金6000元,符合條件外籍人士也能領
- 《從絕望到希望》:我的肝、腎、心、肺、骨髓的功能都下降了,我可能即將第四度接近死亡
- 郑州暴雨夜有路灯漏电,有市民涉水时倒地
- 《不是搞不定人,是搞不懂人性》:「菩薩心腸、金剛手段」,是強者的共同特徵
- 随机阅读
-
- 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就菲向非法「坐灘」仁愛礁軍艦運補發表談話
- 《如何成為真正的信仰者:楊照談遠藤周作》:就連《沉默》書中最關鍵的殉教,終究也顯現了「日本特色」
- 豬肝兩三事:炒豬肝是日本拉麵店常見小菜,背後更有「增強精力」的都市傳說
- 【專訪】陳柏儒:這裡還有神
- 电饭煲中预浸泡对陈米饭气味特性影响及机制解析(三)
- 一個台南市民的期待:請黃偉哲市長嚴肅面對市政問題、邱莉莉議長勇敢實踐競選承諾
- 「米克生活」音樂節:來自東南亞的移居者,面對大海吶喊對故鄉的思念
- 餐餐七分飽,健康活到老?陽明交大團隊在線蟲身上找到答案,有助研發抗老化藥物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阿莫西林原料药中的7种杂质元素(二)
- 《日本異界博物誌》:〈桃太郎〉的故事基礎是建築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十二支之上
- 讀〈父親的背囊〉和〈重陽〉:從西西的悼念,學習如何悼念西西
- 美國國會公開川普6年納稅申報表:長年申報巨額虧損以減稅,任內出售資產賺取約3000萬美元
- 铁拳行动|山西“春季护苗”行动 守护学生安全消费
- 《藝術收藏家手冊》:藏品修復與保存維護的差別?什麼時候需要修復師?
- 《圖解半導體》:摩爾定律2000年左右曾被認為即將達到極限,半導體的微小化可持續到何時?
- 鞏固自由陣營關係與強化防衛,2023年是展現「岸田外交」的關鍵時刻
- “铁拳”行动|给群成员发77万元红包诱导好评点赞被罚 福建龙岩公布一批典型案例
- 德國學者蔣永學《天海之間》文學選集,精選101篇濃縮台灣250年的愛與苦
- 白冰冰唱〈First Love〉的後續回應,堪稱教科書等級的溝通表達與危機處理
- 《為什麼我們不想生》:從歷史上來看,我始終認為是更優秀的性別承擔了不堪重負的生育方式及其代價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