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3學者共享殊榮,諾貝研究極短光脈衝測量電子移動過程
(中央社)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揭曉,爾物由法國學者亞谷斯蒂尼(Pierre Agostini)、理學匈牙利-奧地利學者克勞斯(Ferenc Krausz)、獎學究極件發法國-瑞典學者呂利耶(Anne L'Huillier)共享殊榮,研展3人因研究探索原子和分子內部電子的短光電元工具而獲得表彰。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脈衝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亞谷斯蒂尼、共享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克勞斯及瑞典隆德大學呂利耶共同獲得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殊榮
3名得主的有助實驗為人類提供了探索原子和分子內電子世界的新工具,故而受到表彰。諾貝他們展現了一種產生極短光脈衝的爾物方法,可用於測量電子移動或能量改變的理學快速過程。
他們的獎學究極件發實驗產生了以阿秒(attosecond)為計算單位的極短光脈衝,從而證明這些光脈衝可用來提供原子和分子內部過程的研展圖像。
諾貝爾委員會物理學獎主席奧森(Eva Olsson)表示:「我們如今可以開啟電子世界的大門。阿秒物理學給予我們機會了解受電子影響的機制。下一步將是運用它們。」
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法國學者艾斯佩特(Alain Aspect)、美國學者柯羅瑟(John Clauser)、奧地利學者吉林哲(Anton Zeilinger),他們因為在量子力學領域的進展而獲獎。
今年首個諾貝爾獎項醫學獎2日在斯德哥爾摩公布,3日頒發物理獎,4日揭曉化學獎,5日公布文學獎。深受矚目的和平獎是唯一在奧斯陸頒發的獎項,於6日揭曉,經濟學獎於9日公布。
今年諾貝爾各獎項獎金為11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231萬元),當數名得獎者共享獎項,他們將分享獎金。
諾貝爾獎得主研究極短光脈衝,有助電子元件發展
(中央社)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透過實驗產生以阿秒為計算單位的極短光脈衝。學者表示,此研究有助於實現更高速的電子操控,讓半導體等電子元件製作更進步。
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昨天揭曉,由學者呂利耶、克勞斯及亞谷斯蒂尼共同獲獎,他們的實驗產生以阿秒(attosecond)為計算單位的極短光脈衝,可用於測量電子移動或能量改變的快速過程。
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助理教授賈世璿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的線上記者會指出,使用相機拍照時,需要很快的快門速度去捕捉動態物體,而這個瞬間現象有多短,就取決於快門速度,脈衝的寬度就像快門速度,科學家一直在設法突破快門的極限,今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研究,正是產生這種很快的光。
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教授羅志偉表示,以電子動力學角度來看,極短光脈衝就像很快的照相機或攝影機,科學家如同導演,去觀察電子、聲子、自旋在材料中的動態變化,而這些元素間的作用力,會造成材料的不同特性。
羅志偉提到,大家都在追求越來越快的3C產品,因此電子運動變化就要更快;此研究除了用於觀察電子的變化,還能有助於應用在以雷射去操控材料,未來可能實現更高速的電子操控元件。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助研究員溫昱傑補充,因為阿秒的技術,就像讓人類有一個很快的相機,可以看到電子的動態過程,可以幫助科學界進一步理解和操控電子的行為,也有助於未來半導體等電子元件的製作能夠更進步。
新聞來源
- 諾貝爾物理學獎3學者共享殊榮 研究極短光脈衝測量電子移動過程(中央社)
- 諾貝爾獎得主研究極短光脈衝 有助電子元件發展(中央社)
延伸閱讀
- 專家談2023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突破mRNA疫苗技術三大困難點,卡里科和魏斯曼的研究扮演關鍵角色
- 2023諾貝爾醫學獎:研究mRNA催生疫苗關鍵技術,美籍學者卡里科、魏斯曼共享殊榮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