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的科学处置探讨(一)

1 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的废液来源分析

1.1 水样检测后剩余

环境监测站的待检测水样可区别为两种:(1)各类企业的生产废水,如印染厂废水、环境工业废水、监测养殖废水、实验室污水净化厂废水等;(2)相对洁净的科学水样,如地下水、处置地表水、探讨雨水等。废液根据地表水及不同废水的环境采样要求,样品采集的监测量要远大于实验室的检测用量,因此,实验室在环境监测实验室样品的科学分析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剩余水样。而环境监测站流出的处置废水最后均是流向市政污水管网,且此类剩余水样的探讨废液污染性较小,故为重复使用盛水样的废液装置,生产废水样品的剩余水样可经处理后自行导入污水管网(废液有害物超标的废液除外),最后排向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

1.2 检测过程所产生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样品分析主要采用滴定法、化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以及离子色谱法、原子吸收法、气象及液相色谱法等仪器检测法。采用上述分析检测方法对废液样本进行检测时,通常会伴有废液的产生,如滴定后产生的废液、显色后检测废液以及检测仪器设备分析产生的废液等。样品的检测分析过程所形成的废液量较大,且对环境具有一定的污染性,因此,此类废液可先使用p H试纸检验其p H值,然后经简单的中和预处理后按规定进行分类收集。

1.3 前期处理所产生

在对废水溶液等样品进行消解和萃取等前处理操作时,前处理操作往往也会生成一部分废液,此种废液的成分往往包含有机物及酸类,且废液的浓度较高,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须经预处理后再按规定分类收集。例如,对于酸性较高的消解废液,可将废液容器置于通风橱位置,并向容器中添加Na OH等碱性物进行中和处理,以促使溶液的p H呈中性;而对于有机物废液因具有较大的处理难度,可按规范标准要求进行分类收集后密封存储。

1.4 标液过期或残余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法、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以及气相色谱法等样品分析方法,在分析的过程中都需要制备标液,此类标准溶液(尤其是母液)危害性较高,浓度大,须严格依照其元素属性归类存放,以助于安排专业公司进行托管。

2 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的科学处置

2.1 建立健全废液处置制度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处置制度,完善实验室“废液”存储与处置的相关规范标准与规章制度,并设立专人对实验室“废液”进行严格监管,以有效确保实验室“废液”得到妥当处置,防止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加大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处置的经费投入,并与具备相关资质的处理公司签订废液处理合同,按要求贯彻落实实验室的废液处置,并定期进行日常废液的处置。

2.2 秉持废液处置基础准则

(1)存放废液的装置须置于规定地点(空气对流较好、可靠、有显著警示牌),废液收集桶应明确收集废液的类别,不得存放固体废物、玻璃制品容器等。(2)存储废液的容器装置应按要求黏贴专用标签,并在标签上详细填写标注废液的名称、类别、特性以及存贮时间、废液来源等内容。(3)根据废液的来源、状态、性质等对废液进行分类收集,如对于普通废液、危险性废液应分别进行收集,具体分类标准可参照图1进行分类。

2.3 根据废液类型科学处置

2.3.1 有机废液处置

(1)含酚废液处置。酚类属于原型质毒物,一旦进入人体能致蛋白质发生变性或沉淀,从而会破坏人体细胞,抑制神经系统,对皮肤及呼吸道黏膜造成刺激性伤害,并经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且含酚类水溶液与纯酚类相比更易被人体吸收。在碱性环境下,氧化剂可与含酚废液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无害的马来酸类物质。具体处理流程为,在p H为7~9碱性环境下,先加入比废液含酚量高10倍的氧化剂,然后添加高锰酸钾,在混合反应后颜色稳定在粉红色即达标。

(2)含氯仿废液处置。氯仿分子式CHCl3,具有一定的麻醉效果,若侵入身体则会影响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人体呼吸道和皮肤渗透进入体内,对脏器有一定的损伤。通常,氯仿废液多来源于砷、挥发酚等的分析项目,处置氯仿废液时应把氯仿废液装入分液漏斗,然后用H2O、浓H2SO4、纯H2O、0.5%盐酸羟胺溶液分别进行洗涤,然后蒸馏、干燥、再蒸馏,最后将76℃~77℃的馏分进行收集。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绿色环保建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实验室分光光度法样品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