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口才的力量》:司馬光的說話技巧與他的為人處世息息相關,叫作「有理伴有據」

文:林毅

司馬光執意.有理伴有據

從小到大,力的說的為我們被不少人教育過,量司理伴最初有父母和長輩,馬光後來有老師和主管。話技有些教育說辭過耳就忘,巧與甚至還記得當時的人處不服氣,有些說辭卻讓人記憶深刻,世息並在不同階段發揮作用。息相若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關叫這種刻骨銘心的有據言語必然具有鮮明的觀點與延伸的意義,也一定少不了道理和事實的力的說的為結伴同行。

司馬光的量司理伴故事將告訴我們,說話技巧與口語傳播時論據的馬光配置密切相關。史料取材於《宋史.司馬光列傳》。話技

不知大家是巧與否聽過「千古兩司馬」,一位是指太史公司馬遷,另一位便是本節故事的主人公司馬光。

提起司馬光,大家肯定會想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他和曹沖、孔融一樣是年少成名的神童,一生也以勤奮好學、刻苦努力而著稱,在史學和文學上的成就可說是閃耀千古。然而,司馬光在政治上的保守和頑固也讓很多人非議,明、清之際的大儒王夫之甚至稱他是大宋王朝的「掘墓人」。

史料新說

司馬光,字君實,出生於光州光山(今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當時在光山擔任縣令的司馬池為兒子起名為「光」。司馬光的一生也無愧於這個名字。

司馬光從小深受父親影響,聰敏好學,表現出極佳的文史天賦。據《宋史》記載,司馬光七歲時就展露成熟氣質,非常喜歡讀《左傳》,甚至到了愛不釋手以至於忘記饑渴炎寒的地步。

有天,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其中一個孩子失足掉進水缸。大多數孩子見狀嚇得跑走,只有司馬光沒有驚慌失措。他靈機一動,找到一塊大石頭,對著水缸砸下去,水缸裡的水流了出來,失足的小孩也得救了。

這事不知如何傳了出去,還有畫師特意畫了一幅《小兒擊甕圖》,一砸成名的司馬光在洛陽一帶有了小小的名氣。

司馬池從小就注重全面培養司馬光,不想讓他變成書呆子。十二歲時,司馬光跟著父親從東京出發,一路經洛陽、潼關、寶雞,過秦嶺,前往四川廣元,可以說早早就行了萬里路。當然,讀書的事他也沒忘。

自小打下的良好基礎讓成年後的司馬光博學多才。二十歲時,他已有「書無所不通,文詞醇深」的評價,科舉考試宛如小菜一碟。

司馬光的仕途起點得從他擔任華州(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判官開始。那時司馬池在附近的同州(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擔任知州,兩地距離很近。一年後,司馬池調任到杭州,他沾了父親的光,調到蘇州做判官。

好景不長,本來一帆風順的日子卻突然遭遇父母親的接連去世,不僅讓司馬光的情緒跌入谷底,更嚴重影響了仕途。按照封建禮數,他需要辭官服喪。

雖然仕途停滯,司馬光卻化悲痛為治學的力量,在治喪期間閱讀大量書籍,寫下許多有價值的文章,比如〈十哲論〉和〈四豪論〉。

服喪期滿後,司馬光重回官場,中規中矩地做出一些政績。再加上父親好友龐籍當時權勢正盛,多次舉薦他入朝,司馬光開始進入京城官場,並在那裡結識了王安石、呂公著、韓維等好友。尤其是王安石,兩位富有才華的青年人可說是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可惜後來兩人終因政見不同而漸行漸遠。

嘉祐六年(西元一○六一年),宋仁宗想提拔司馬光修起居注。這個職位的工作內容是記錄帝王的言行,接近皇帝的機會多,是個熱門的美差,不知道有多少人擠破了頭想擔任,但司馬光連續拒絕五次,自認能力不足以勝任。

當然,皇帝本人知道他是謙虛,始終沒有放棄提拔他的念頭。不久,宋仁宗下詔,遷司馬光為起居舍人,從此開始了他的諫官生涯。

多年諫官生涯裡,司馬光不僅關注社會上層,也把注意力放在老百姓身上。他一直有關心人民疾苦、減輕人民負擔的念頭,並把這些想法貫穿在所有的奏章裡,多次建議朝廷切實採取一些利民措施。正是由於這樣想,才激烈反對過往好友王安石的變法思想。

宋仁宗病逝後,宋英宗趙曙、宋神宗趙頊先後繼位,司馬光也在歐陽修的推薦下得到宋神宗的重用。宋神宗是個年輕氣盛的君主,對思想比較傳統的司馬光若即若離,更看重主張變法的王安石。

王安石主張開源,司馬光主張節流,兩個人關於底層社會的不同想法導致從好友逐漸變成政敵,常常針對某些問題激烈爭辯,即使在皇帝主持的議政會議上也毫不相讓。王安石頒發青苗法後,司馬光表現出強烈的不滿,覺得這是嚴重剝削底層人民,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向皇帝講讀時,司馬光講到曹參代替蕭何做宰相一事。皇帝說:「漢朝常守蕭何所定的法令不變,行得通嗎?」

司馬光回答:「豈止漢朝,假使三代的君主常守禹、湯、文、武的法令至今,依然可以。漢武帝把高帝的規章加以更改,使半個天下都是盜賊;元帝更改孝宣帝的治政法令,漢朝從此衰落。從這些來看,祖宗的法令是不可以變的。」

大臣呂惠卿說:「先王的法令,有一年一變的,比如正月天氣剛暖和,在樓闕上公布法令就是這樣;有五年一變的,巡守考察制度就是這樣;有三十年一變的,刑罰一世輕一世重就是這樣。司馬光的話不對,他不過是藉此諷刺朝廷。」

司馬光回答:「在樓闕上公布法令,是公布舊法。諸侯變動了禮樂,王的巡守就會誅殺他。國家新建時對犯錯的人會使用輕的刑罰,國家發生動亂時會使用重的刑罰,這是一世輕一世重,不是變更。更何況治理天下好比住房子,破了就修理,沒有重大破壞就不要重新建造。」

呂惠卿一時語塞,無法回答,改用別的話詆毀司馬光。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