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一)

黄连是黄连化学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成分木脂素类、及药究进黄酮类、理作酸性成分等。用研黄连味极苦、黄连化学性寒,成分具有清热燥湿,及药究进泻火解毒之功,理作常用于治疗泄泻痢疾、用研消渴、黄连化学痈疮肿毒等。成分随着现代研究的及药究进深入,黄连新的理作药效相继被发现,其临床用途日益广泛,用研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均有很大价值,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作用靶点起到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降血糖、抗病原微生物、抗炎以及改善消化系统等药理作用。笔者将对近年来黄连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黄连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味连”“云连”“雅连”“鸡爪连”等,主产于四川、湖北、云南等地。黄连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其以根茎入药,味极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常用于治疗泄泻痢疾、消渴、痈疮肿毒等。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黄连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临床用途更加广泛。笔者将对近年来黄连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化学成分

目前从中药黄连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已有百余种,包括生物碱类、木脂素类、黄酮类、酸性成分等,其中生物碱类为其最主要的药效成分。

1.1生物碱类

目前,从黄连中分离出的生物碱几乎都是异喹啉类生物碱,而在这其中大多都属于苄基异喹啉类,包括原小檗碱类、双苄基异喹啉类、阿朴菲类、苯菲啶类等。原小檗碱类主要由黄连碱、小檗碱、表小檗碱、药根碱、巴马丁等成分组成,占黄连总生物碱的70%~80%。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黄连碱、小檗碱、表小檗碱、巴马丁作为黄连的指标性成分。其中小檗碱(又称为黄连素),是黄连中最具代表性也是含量最高的成分,可达到5%~8%。黄连不同部位所含小檗碱含量也不同,依次表现为:根颈部>根须部>叶部。不同品种的黄连中小檗碱含量也并不相同,其含量依次表现为:云连>味连>雅连。所以,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炮制方法会直接影响黄连生物碱的含量。

1.2木脂素类

木脂素类化合物是黄连的重要成分之一。现已从黄连中分离出的木脂素有(±)-5′-甲氧基松脂素、(±)-松脂醇、(+)-5′-甲氧基苯酚、(±)-落叶松树脂醇、(±)-5′-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异落叶松树脂醇、(+)-异落叶松脂素、黄连木脂素A、黄连木脂素B等。

1.3黄酮类

黄连所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鼠李素、汉黄芩素、3,5,7-三羟基-6,8-二甲基黄酮、2′,4,4′-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查尔酮、黄连皂苷Ⅰ、黄连皂苷Ⅱ、吴茱萸苷Ⅻ、7,4′-二羟基-5甲氧基黄烷酮、6,8-二甲基-3,5,7-三羟基菲酮等。

1.4酸性物质

黄连中也含有较多酸性化合物,包括东莨菪素、原儿茶酸、阿魏酸、绿原酸、邻二苯酚、乳酸、香草酸、龙胆酸等。

1.5其他

此外,黄连中还含有挥发油类、多糖类、甾醇类及多种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物质。
2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具有保护心脑血管、降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近年来,其在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糖尿病及肿瘤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关注。

2.1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日益升高,预计到2030年,将有2300万人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黄连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广泛,主要表现在抗心律失常、抗心力衰竭、降血压等。

2.1.1抗心律失常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中的小檗碱、表小檗碱、巴马丁等生物碱类成分均可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其中小檗碱对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均有显著疗效,具有广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小檗碱可能通过抗胆碱酯酶活性,提高乙酰胆碱的作用;拮抗肾上腺素,竞争性阻断α受体,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细胞内钾离子外流,阻断延迟激活钾通道;减轻心肌细胞内的钙超载等,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连活性成分可通过调控PI3K-Akt、HIF-1、MAPK、Notch等信号转导通路,进而对心房颤动起治疗作用。

2.1.2抗心力衰竭

小檗碱具有正性肌力作用,能够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阻力。张恩浩等研究显示,黄连素能够降低心衰大鼠血清BNP、TNF-α水平,抑制iNOS基因,进而发挥其抗心力衰竭作用。

2.1.3保护心肌作用

陈凯等研究发现,黄连素预防给药可缩短缺血再灌注所致心律失常恢复正常的时间,同时显著抑制血浆中ANP、BNP和cTn-I水平的上升,改善心肌结构,表明黄连素对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损伤可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显示,黄连素可通过抑制mTOR/p38/ERK1/2信号通路,增加心肌自噬水平进而改善高血压大鼠左心室重构;黄连素还可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水平,改善心肌纤维化。

2.1.4抗血小板凝聚

血小板凝聚是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导因素。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能够抑制血栓的形成,这可能与抑制血小板诱导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凝块收缩,促进血小板聚集团解聚等有关。冯栓林等研究报道,黄连素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血小板内TXA2水平、升高cAMP水平,从而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有关。曲华等研究显示,黄连素可通过调节Choline/TMA/TMAO菌群代谢通路,减少肠道菌群生成,降低血小板聚集率、P选择素水平,延长血栓形成时间,从而抗血栓形成。

2.1.5降血压

对于黄连素的降血压作用,其机制与其通过抑制胆碱脂酶活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外钙内流来抑制血管收缩;与周围血管上的α1受体结合,舒张周围血管等方面相关。最新研究发现,黄连素能够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主动脉收缩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使血管重构减少,其机制可能与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诱导自噬有关。李金威等研究观察黄连素对75例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结果显示黄连素组降压总有效率97.5%,且通过为期两年的随访未出现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病例,说明黄连素能够有效控制血压水平,避免或减少发生冠心病及心肌梗死。

2.1.6抗脑缺血/出血损伤

牛宪立等研究发现,黄连浸出液可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表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其中尤以中剂量(5.0g/kg)效果更为显著。李新崇等通过线拴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发现,黄连碱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bcl-2蛋白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数量有关。另外,PANG等研究显示小檗碱还可通过降低甲基化转移酶DNMT1和DNMT3a的表达水平,抑制PPARγ启动子甲基化,从而达到保护神经细胞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此外,有研究显示黄连素能够促进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对脑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脑组织细胞凋亡数,上调Cleavedcas-3、Cleavedcas-9和线粒体中cyto-c的蛋白表达,下调胞浆中cyto-c的蛋白表达,进而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实现的。郭银玲通过注射未凝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模型,发现小檗碱能够明显减少脑出血后脑组织的含水量,使血肿周围组织中VEGF、HIF-1α的表达减少,进而改善脑损伤。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医药学报》2021年2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黄连生物碱松脂醇小檗碱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