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逆轉的王牌:官大元》:硬著頭皮上場後援,我那健康的「轉運手」終於卡住了

文:官大元、逆轉那健洪紫峯、王大元卓子傑

卡住的牌官轉運「手」

和近年單隊一、二軍合計投手總量三十多名的硬著於豐富兵源不同,我新人年代所效力的頭皮老兄弟球團,當時還是上場手終採取精兵政策,投手人數常捉襟見肘,後援扣除掉在一軍的轉運住主戰投手十二位,二軍的逆轉那健輪替投手就只剩下三至六個,其中還包含身上有傷的王大元。

那個特殊的牌官時空背景對選手而言有利有弊,優點是硬著於因為人手短缺,教練團對選手表現不佳時的頭皮容忍度比較高,會多給一些機會;而弊病當然是上場手終「好用一直用」,容易累積職業傷害,後援影響生涯發展,最顯著的就是後援投手的使用頻率。

可能對比許多職棒選手來說,起步甚晚的我,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一雙比別人健康的手。走過二○一一與二○一二賽季,除了一般的出賽疲勞和一些小酸小痛外,我一直都未受到嚴重傷勢襲擾。

直到二○一三年。

那年是我出賽頻率和投球數量最多的一年,下半球季開打沒多久,也就是七月份左右,我的身體就開始發出抗議訊號。可是為了球隊戰績及自己明年的合約著想,我一直忍著不舒服的感覺。

許多球迷可能不太清楚,一位後援投手實際投球的總量,並不是責任局數帳面上的十幾二十球而已。

並不是每個先發投手都像德保拉(José De Paula)一樣,場場保底一百一十球、吃下七局,讓後援投手能在穩定的時間打卡上下班;當先發投手失常,牛棚投手無論領先、落後都有可能登板,而且隨戰局演變,隨時都要做好被派上場的身心準備,由於無法肯定什麼時候會登板,所以每場比賽過程都要熱身很多次,在一軍比賽極度高壓的情況下,反覆熱身、停止、再熱身、再停止……這樣的循環過程對於手臂是一種負擔。

棒球運動裡投手的手臂是消耗品,作為勝利組的牛棚投手,撇開實質登板頻率和登記在冊的用球數,常見場景是當先發投手五局用球數已達八十球,或早早面臨失分危機,熟悉的電話鈴聲就會在牛棚響起,此時對應的中繼投手群就會起來熱身,倘若先發投手安全下庄(化解危機),中繼投手就會停止熱身回到一旁待機,倘若場上的先發投手反覆出現這種「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局面,牛棚投手就必須跟著這種節奏反覆熱身、停止、熱身、停止,這就是非先發投手的職責與宿命。

很多時候,後援投手在球隊失分危機出現時就得起身準備,直到警報解除後才能坐下來喘口氣。但戰局多變的棒球賽中,常是牛棚投手剛坐下沒多久對方攻勢再起,又得重新起身活動;所以在實際登板前熱熱停停兩三回是家常便飯,一場比賽下來實際加總的投球總量也是非常可觀的。

二○一三年賽季進行到八月的某個禮拜,由於當周我已經連續後援出賽三場,所以那禮拜的第四場比賽賽前,總教練告知我會讓我休息一場。

由於提前被告知當天休兵,於是來到球場後我和防護員就按著休息日的步調進行例行恢復、治療。豈料球隊帶著領先進入六局上半時,教練突然跑來問:「你等一下可不可以丟第七局?」

當下我先看向防護員,心裡滿是慌亂。防護員則是皺著眉頭扶著我肩膀上的電療器,眼睛盯著我正在冰敷的手肘,一語不發但明顯是在暗示:「這種情況?不合適吧?!」

「收下來再加三點!」正當我還在思考怎麼答覆教練時,教練突然補上這一句。

所謂「加點」是球隊內部的獎勵機制,為了表揚特定球員在比賽裡的特殊貢獻、美技演出等,獨立於月薪以外的加碼獎金。

可是現在讓我陷入煩惱的並不是額外獎勵要拿多少……是我的手臂還能乖乖聽話嗎?

「好,但我不確定來不來得及……」

我背叛自己的手臂回答教練,但我當下真的不是為了錢,而是那一刻教練團和隊友都把目光焦點集中到我身上,我不想讓大家失望,希望能幫助球隊守下勝利。

我看得出來防護員有點生氣,可能部分是因為我的任性,也可能部分是對教練的決定表示抗議,但他依舊相當迅速地幫我撤除掉身上所有的治療用品;而在我身旁目睹一切對話的隊友,也收起驚呆的表情趕緊跑去幫我拿手套和釘鞋。

「挺住啊!朋友!」我快速換裝、跑向牛棚區,到開始拉球熱身的過程中,一直對自己的手臂這樣信心喊話著。

比賽來到第七局,我真的上場了,最後我也順利完成了任務……

但——我的手——真的快不行了。

寫下這段經歷,並不是要翻舊帳檢討教練是否使用過度的議題,單純想表達,世界很大、領域很多,我們無法認為凡事都能有一致的標準解答。對我和教練來說,職業運動這份事業,很多時候還真無法用一般日常生活的眼光來看待。

團隊的戰績是由球員的表現和紀錄堆疊而出;而表現和紀錄又提煉自球員所奉獻的身心代價。職業球團支付球員高於一般產業平均薪資的報酬,所以好好比賽、貢獻專業本是職業球員的天職。可是當球員的身心狀況不佳,為了合乎價碼、回報球隊,甚至爭取明年合約,不惜拿自己最重要的身體健康來當賭注;一直都是職業運動難解的習題。

有位朋友曾在自己的臉書上寫出這樣的一段話:

如果有件事情,

做了,

能得到榮譽和掌聲,但卻得傷害自己賠上未來;

不做,

當下無法獲得認同,但可能可以讓你保有健康。

到底,該怎麼選擇?

老實說,一直到現在,已經在職棒打滾十一個年頭的我,依舊沒有明確答案。我知道身心健康很重要,但我仍無法壓抑自己的戰鬥衝動和運動員天生的求勝天性。

我現在面對「個人健康」與「工作責任」的平衡,不再將其視為選擇題,而是一道申論題。對我來說,身為職業球員,得知道兩者之間還有哪些細節緊緊聯繫著。若你希望我說出我的個人見解,我會說——練習。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