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景 浙江绍兴越城区云松自然村探索艺术赋能乡村建设
核心阅读 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乡建”团队的步景帮助下,浙江绍兴越城区坡塘村云松自然村刮起“艺术风”。浙江创作创意作品、绍兴松自建设展示平台、越城艺术设计微型景观、然村开发产品……村民共同参与,探索村庄变得更美,乡村带动增收,建设云松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步景网红村。 家住浙江绍兴越城区坡塘村云松自然村的浙江陈荣苗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做了大半辈子的绍兴松自竹制品,如今成了艺术品,越城艺术还能用来开店赚钱。然村 “村里毛竹多,探索这些竹制品都是乡村就地取材。”在工艺品店铺里,陈荣苗介绍着琳琅满目的竹制工艺品,不时有游客进进出出,他说,这样的改变还要从艺术团队的到来说起。 艺术团队和村民同吃同住 2020年初,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艺乡建”团队来到云松村采风、调研、开展作品设计。村里人不懂:艺术团队为啥要来我们村? 一进村,“艺乡建”领队陈炯就出了个主意。“陈教授让我们动员村民,把绸布挂到茶园上方。”坡塘村党委书记罗国海回忆道:“大家难免有疑惑,挂几块布能有啥效果?” 直到去年5月,村里的百亩茶园飘起了柠檬色的绸布,一件名为《看见风》的艺术作品就此诞生,还被不少媒体报道,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打卡网红景点。 “随后的几个月里,1万多人陆续来到云松村。”罗国海说:“没想到我们这个小村庄也能这么热闹。”这次,云松村村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 “后来,艺术团队又在村里挨家挨户收集‘有故事’的布料,大家这次就很配合,我还从女儿出生的襁褓上剪了一块。”这块布见证了陈荣苗一家的往事,也让他成为创作团队的一员。最终,大家将云松村每家最有意义的布料缝制在一起,形成了一件别致的公共艺术作品《百家布》,全村人都是创作者。 罗国海说,大家从新鲜到感动,从疑惑不解到积极参与,那段时间,艺术团队成员和村民同吃同住,大家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山水之美融合生活之乐 向村落深处走去,云上乡村艺术馆、云上舞台、云上直播间等艺术展示平台在沿途自然衔接,将山水之美与生活之乐融合起来。 沿着陈家岭古道迈上茶园观光台,百亩茶园映入眼帘,这里是云松村的标志性景观。极目远望,一把直径约两米的茶壶悬空倒挂,壶嘴喷射出一道水柱,在蓝天和茶山映衬下,化为烟雾散在空中。 罗国海说,这是去年7月村委会自主打造的微景观,取名“云壶飞瀑”,现在已成为村里新的打卡点。在他看来,艺术之所以能在云松村从无到有并“开花结果”,是因为大伙儿都变“文艺”了。 这其中,就包括陈伟国、潘林娥夫妇。艺术团队进村前,夫妻俩主要经营运输,“听说有人来村里带着我们一起搞艺术,一开始挺不理解的。”陈伟国说。 茶园那件《看见风》的艺术作品,村里拉上陈伟国一起参与。后来团队又给他们支招,让他们试着在短视频平台记录云松村的生活日常,并建议他们摆起糍粑小摊。“上次就有个小姑娘特意跑来买糍粑,说是我们短视频平台上的粉丝。”陈伟国说:“过去的想法太片面。” 村里还开始主动尝试“微改造、精提升”,将水管上色做成竹节形状,通过手绘美化井盖,破旧水表箱成了象棋盘……罗国海介绍,类似创意还有很多,“只要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村里很多地方都能变成景观。” 风貌变得古朴清新又文艺 如今漫步村中,老物件装饰的景观小品、独具创意的墙面设计、老台门里的咖啡馆、村屋改造的书屋……云松村里一步一景。陈荣苗的工艺品小店也在其中。去年9月,村里特意打造了这个店铺,村民有手工艺品都可以放在这里售卖。有了小店,陈荣苗的观念也渐渐改变——以前缺啥做啥,现在竹艺制品不再局限于生产生活需求,迷你版的竹水桶、竹扁担、竹制水车作为产品,也受到游客喜爱。 “前段时间还有游客打电话来,让我做一套竹制酒杯。”这给陈荣苗带来新的灵感,也带来新的收入。自从开店以来,靠着售卖竹艺制品,他已增收5000余元。 沈菊英也实现了在家门口赚钱的心愿。“我原来在城里打工,看到老家越来越好就回来了。”沈菊英的家就在茶山脚下,位置非常好,罗国海鼓励她开餐馆。“会有人来吃饭吗?”带着迟疑,去年10月,她的餐厅成了云松村第一家农家乐。 “有个外地姑娘来吃饭,说是特意来打卡的,我才知道还有这个新词。”50多岁的沈菊英正努力尝试新花样,“摆盘、包装都要讲究,我们还专门为店员定制了民俗服装。”沈菊英说:“罗书记让我们结合云松村的历史文化研究几样特色菜,可以给游客讲讲云松村的故事。去年中秋、国庆,平均每天营收三四千元,一天要备20多桌菜。” 如今的云松村,古朴清新又文艺,成为观光、团建的好去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2021年坡塘村集体经济收入165万元,实现高增长。截至目前,村里依靠新兴业态成功帮助近200人实现就业。”罗国海很自豪。 提及未来,罗国海打趣说,要将文艺进行到底。“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心齐力量大,我们得继续做出辨识度,让更多村里人留得住,让更多城里人愿意来。” (方彭依梦参与采写) 记者 窦瀚洋一步一景 浙江绍兴越城区云松自然村探索艺术赋能乡村建设
编辑:汤晓雪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2-02-25 09:33:10 【字体:小 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幸运大转盘”礼品究竟花落谁家?
- 全聯併大潤發案公平會7大條件通過:全聯正式跨足量販店,未來「雙品牌並進」開啟台灣零售新篇章
- 強尼、安柏世紀官司金句連發,雙方事後各自發布的聲明稿都說了些什麼
- Netflix大熱電影《咒》的靈感起源:高雄鼓山全家靈動附體事件,凌虐長女休克慘死
- 全网超千万次播放量!请到广东乡村过大年短视频征集邀您一起捕捉最浓年味
- 《零號病人》:隔離界不分類別的世界冠軍,唯有健康帶原者「傷寒瑪莉」名留青史
- 【專訪】許傑銘心理師:離開金門抵達台灣,引導人生的小船踏入「成人初顯期」
- 民進黨正式提名雙北「龍中配」,蔡英文合體陳時中、林佳龍:雙北雙箭頭,創造北北基桃共好
- 中央气象台支招——寒潮来袭,我们如何防范
- 魏晉風雲之西晉滅亡(四):西晉的滅亡是混亂中的混亂,黑幕中的黑幕
- 如何克服拖延症?嘗試過但對我無效的六個方法,以及前主管教我最重要的事
- 北溪一號管恢復供氣仍難以安心,歐盟「開源節流」計畫能度過能源寒冬嗎?
- 市公安局经开分局全力护航开学季_
- 加州AB5法案不允許自由接案,美西3大港口貨車司機醞釀罷工抗議
- 《台灣商業策略大全》:從B2B、B2C到這種C2B的逆商業模式,正是企業經營者要學習與了解的
- 空中巴士「微風」太陽能飛機創下無人駕駛最長飛行記錄
- 湖州南浔:开展年终岁尾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检查
- 【小說】伊迪絲華頓《純真年代》選摘:1870年代的上流紐約,一個無憂無慮童年般的黃金年代
- 【小說】中山七里《希波克拉底的試練》選摘:凶手是寄生蟲,我們搜查一課就管不上了?
- 【關鍵專訪】清大招生策略中心研究員看考招新制:學習歷程檔案最大的特色,是能夠看到學生的「成長性」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