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号"表层清淤完毕 大量宋瓷真容初现
考古工作者在“南海I号”勘察 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摄 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南海宋代商船“南海I号”上,一排排古瓷器装满船舱。表层21日,清淤羊城晚报记者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的完毕考古现场看到,“水晶宫”中的大量古船表层淤泥已清理完毕,这艘宋代古船的宋瓷真容已初步显现出来——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最大、真容保存最完整的初现中国商船。 船舱内的南海瓷器成排堆积 羊城晚报记者昨日上午进入水晶宫“南海I号”考古发掘现场看到,沉船表面的表层淤泥已全部清理掉,古船的清淤大概轮廓线清晰可见。在满是完毕泥泞的工作面上,瓷器数量惊人,大量其中表层的宋瓷大多已破碎,尤其船尾部分破碎最严重。真容其他地方,透过残器间隙,可见船舱中一排排码放整齐的碗碟…… 古船的器物中以瓷器为主,碗碟盘罐、大小酒壶、酒杯都有,也可看到有锈蚀的钱币散落其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孙键说,首期发掘只清理了表层淤泥和打捞时灌注的黄沙,基本不提取文物。“这是一条满载货物、出航状态的商船,所载为民用瓷器,主要产地是景德镇、德化窑、磁灶窑、龙泉窑系等,前期探查时已出水6000多件,目前判断整条船上大概有6至8万件。” 水密舱比欧洲早几百年 记者来到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时,考古现场的工作人员正把一条条白布从木质船舷上取下。“这是保湿用的,木质遇到空气很容易腐朽。”工作人员随后用加湿器对着古船已露出的部分进行喷水加湿。 记者围着发掘现场看了一圈,只见古船的左右船舷和隔舱都已显露出来,船头还在,但船尾破碎得很厉害。“1987年打捞公司在找其他沉船时,用抓斗抓到了这条船的尾部。”孙键说,除船尾外,目前整个船体基本完整。 古船船头耸立部分已损毁,因长期浸泡,船两侧的松木板有的也已散开,但大致还在原来位置。整条木船的轮廓线很清晰。从残存情况推算,该船宽在9.5-10.6米间,长22米,“这在宋代算是中等规模的大船了”。 “宋代这种船一般有13个隔舱,目前有12个可见轮廓。”孙键说,这艘商船已有水密舱设计,提高了不沉性,这比欧洲要早几百年。 船上当时可能有外国人 羊城晚报记者看到,“南海I号”沉箱从船头向船尾依次开出了两排共12个考古发掘探方。去年11月“南海I号”沉船考古发掘与保护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全部完成首期发掘保护任务。 在考古现场的中部,分布着一条由凝结物组成的突起物,有海底贝类生物附着其上,但凝结物中具体还包含哪些物品,目前还不清楚。孙键说,金属器,如铁锅、铁器等经海水腐蚀最容易形成凝结物,这些凝结物分布在船体的生活面上,里面还会裹挟一些木器、船板等物。 “目前尚未发现有人或动物的骨殖残存。”孙键说,不过在接下来的发掘和文物提取过程中将会非常小心。“一条船就是一个小社会,除货物外,船上的人还要生活。”他分析,船上除了瓷器,一定还会有一定量的其他文物,如金银器、铁器、铜器、漆木器、朱砂等。 “这样规模的商船,除了船员还可能有随船商人。这条船可能是从泉州驶出,当时泉州有大量阿拉伯人,船上很可能有外国人。”孙键说,目前所见船上一些器物,如德化窑大盘,口径达到三四十公分,国内传世不多。 四大辅助系统 确保顺利考古 专家说一个考古工地拥有这么庞大的设备可谓世界首创 发掘组组长刘志远介绍,“南海一号”考古队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考古发掘人员,一是文物保护人员,由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联合组织。此外,现场最忙碌的就是广州打捞局的技术人员。 与一般野外考古工地不同,“南海一号”考古发掘现场犹如一个大拍摄现场,考古工作面是架在沉箱半空中的,发掘面上空还有各种先进设备,粗大的横梁不时在头顶上隆隆“走”过,“这些先进设备都是世界首创的”。 刘志远说,考古辅助设备主要由四大系统组成。 其一是新风系统,古船在海底浸泡几百年,出水后容易产生硫化气体,考古发掘面上方有个集气罩,将有害气体收集抽走,“新风系统两小时就能把馆内空气置换一遍”,同时该系统还对考古工地起隔音、降温的作用。 第二是照明系统,工作面的上方是220盏LED灯组成的灯阵,“灯光是日光效果,保证测绘、记录等所见文物的纹理色泽准确”。同时,上方可移动的摄影测绘平台上还有16盏可无级调节的辅助灯,四周还有应急灯,由蓄电池供电,突然断电时仍有灯光,不会损坏文物。 运输系统则是1号和2号“行走天车”,测绘平台就架在其中一台天车上。“天车”主要用来运设备、文物和淤泥。博物馆外还有一台塔吊,配合水晶宫天窗的开合,把所需大型材料送进来,并把淤泥运出去,“人不接触文物,降低了安全风险”。 最后是沉箱的支撑系统。沉箱已用了7年,还要再用4年,加上考古工作面也架设在沉箱上,为避免箱体变形,在沉箱四周架设了能承重600吨重量的金属廊柱,同时还有16根承重50吨的支柱,用于考古发掘后期抬升船体,以处理掉沉箱,并架设新的展示平台。 “一个考古工地有这四大辅助系统,可谓‘世界首创’。”刘志远说,四大辅助系统是按照现场需要量身定做的,由广州打捞局建设施工,去年9月开始建造,到今年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总金额超350亿元!前11个月广东农村集体资产线上交易规模全国第一
- 勝場紀錄比老虎伍茲還多! LPGA女王惠特沃斯平安夜辭世
- 中央气象台:中东部地区有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
- 大战红五月 春耕建房两不误
- 美味来袭!“深汕友农”组团进大湾区商超啦!
- 天下晨間新聞 美國經濟跳水 萎縮32%到底什麼模樣?|天下雜誌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曾讓競標者在拍賣中省下360億|天下雜誌
- 外媒展望2023全球局勢 台海緊張情勢升溫
- 科学技术颠覆传统食谱,食品科技能否改变未来
- 村民勇救落水学生 母子登门道谢认干爹
- 名山区人民检察院编制检务公开宣传手册方便百姓依法诉求
- 缺業績?警車進駐洗車場取締 畫面PO網引爭議
- 25家!广东首批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区)名单公布
- 提神的鼻吸能量棒风靡校园 最需要“清醒”的显然并非孩子
- 民眾隔2週想訂跨年房 嚇!房價1萬8變2萬6
- 2023年接种狂犬病疫苗新规出炉
- 产业创新发展,广东鲜制菜启航新征程
- 汉阴县档案史志馆强化党建引领再谱兰台新篇
- 台東三仙台八拱橋受地震影響位移 將暫停開放
- 交易持续活跃 火热北交所成功“破圈”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