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古希給出現,代表了以物易物的臘當原始交易,無法滿足人類交易的兵薪不同幣值需要。隨着古希臘進入古典時代,水值其與周邊地區的多少交易日漸頻繁,而貨幣經濟也漸漸成熟。換算商貿發達的古希給城邦如雅典等都擁有自己的貨幣體系,方便進行不同的臘當交易。貨幣與交易的兵薪不同幣值成熟,大大改變了傳統的水值農業社會,在不同的多少方面改變了古希臘的歷史。
在古希臘能發現到最早的換算貨幣鑄於公元前6世紀(古風時代),而且並不是古希給希臘人自己所鑄,而是臘當從小亞細亞的利底亞(Lydia)和以弗所斯( Ephesus)等地區傳來,估計是兵薪不同幣值希臘人從交易中得到這些貨幣。古希臘世界的貨幣壓倒性的以銀貨幣比較多。金的貨幣主要來自於亞洲,例如上述從小亞細亞而來的貨幣就是琥珀金【注1】,又或是亞歷山大的後繼者王朝在亞洲所鑄的金幣。

在古典世界最常見的貨幣是銀。當時的產金量很低,故此金的價格非常高,日常生活難以全部以金作為交易媒介。相對而言,銀是一種相對而言較為普遍的貴金屬,價值處於一個合適於日常使用的水平。
在古典時代,青銅並沒有作為貨幣使用。主要是青銅有很多其他的實際作用,例如製作盔甲武器等,故此以此作為貨幣反倒會為社會帶來不便。銀除了作用貴金屬之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出眾的功能,作為貨幣正是恰到好處。
古希臘的貨幣制度分成三大支流:雅典(阿提卡)制、哥林斯制(Corinthian)、和埃基納制(Aeginetan)。基本上都是以下的制度:
1塔蘭同(希:talanton;英:talent)=60米那(mina)=6,000德拉克瑪(drachma)=36,000奧波勒斯(希:obolos;英:obol)
古希臘貨幣最基本日常的單位是「德拉克瑪」(drachma),在希臘文的意思為「填滿手掌的」,而在改用歐元前的現代希臘,也使用「德拉克瑪」作為貨幣單位。一個雅典德拉克瑪等於4.3克的銀,哥林斯約為2.9克,埃基納制為6.1克。幣值可以用以下的兌換率計算:
雅典:哥林斯=2:3雅典:埃基納=100:70雅典:哥林斯:埃基納=10:15:7
一個德拉克瑪可以再分成6個更小的單位,稱為「奧波勒斯」(obolos,本意為「分開」)。根據不同制度,一個奧波勒斯的重量也不一樣,雅典的奧波勒斯是0.72克。而一個奧波勒斯又可再分成8個卡爾蓋斯(chalkos,本義為「黃銅」),重量不足1克。
而德拉克瑪往上的單位為「米那」(mina,名字借自近東)。1米那相當於100德拉克瑪【注2】,以雅典制計算則是430克銀。而60個米那又等於一個「塔蘭同」(talanton,希臘文原意為天秤),相當於25.8公斤銀。
不過也需注意,這些單位只是計算用,也可理解成重量單位。在提到面值時,尤其是「塔蘭同」這種大單位時,很多時只是指相等重量的銀。而實際的銀幣也有很多種。例如在雅典,2德拉克瑪(didrachm)和4德拉克瑪(tetradrachm)的銀幣被認為最為普遍。

貨幣經濟的發達,象徵了商業發達。古典時代,希臘人以東地中海為中心,不斷擴張其交易圈和經濟,漸漸使希臘人得以脫離傳統的農業社會,發展出更先進的文化和工藝。隨着這些發展,一些不依靠農耕生活的人口,以及「薪金」這概念才應運而生。
古希臘文獻有不少資料提到薪金,可供我們參考。在雅典,一個工人的周薪約為2德拉克瑪。而士兵一般以日薪支付,金額依兵種和情況而定。例如在修昔底特的記錄中,430年中的波提狄亞(Potidaea)攻城戰,一個重步兵每日可得1德拉克瑪(包括其隨從每人可得2德拉克瑪)。比較起其他例子,這個金額異常地高,可能是由於攻城戰的傷亡率問題,也可能基於開戰之初,雅典用財比較大方。
後來的例子似乎比較穩定,不論輕重,步兵的日薪為埃基納制3奧波勒斯(0.5個德拉克瑪),與攻城一戰的薪金對比,為5:7。騎兵的薪金更高,可以達到步兵的雙倍(1埃基納德拉克瑪)至於4倍(2埃基納德拉克瑪)。
- 注1:琥珀金(electron / electrum)乃天然的金銀混合金屬,也可能包含銅等。按其成份外表可是金銀色或銀色。
- 注2:根據亞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中,梭倫改革幣制使1米那由70德拉克瑪轉為100;而將塔蘭同由63個米那改為60米那。
本文由努力工作的斯巴達人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