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文化遗产活化“生长”
一条老街,生长是科技城市历史的承载者;一座古镇,是让文居民生活方式演变的记录者。谷雨时节,化遗化“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省苏州市启动,产活去探访老街、生长古镇,科技去探寻文化根脉。让文 如何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化遗化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如何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产活遗产活起来,焕发新的生长魅力?坐拥文化遗产的城市,正在展开新的科技探索。 采用创新手段—— 让文化遗产“留”下来 漫步在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古镇,让文走过亭台楼阁,化遗化聆听流水淙淙,产活不仅能体会水乡情调,更能真切感受古城浓厚的文化底蕴。 同里,是江南水乡文化景观千年传承的活态样本。 同里古镇在进行遗产修复时,坚持科学修缮,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原则。能用原有材料,就用原有材料;能用原工艺,就用原工艺。这样一来,可以尽可能多地保存历史信息,保持文物建筑的原真性。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比如用红外热像仪检测遗产病害,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和点云数据建模。“配合详实的历史资料,科学保护遗产真实性。” 技术,为古老文物施展了时间的魔法。岁月会流逝,但文物资料数据,可留存下来。 接着来到位于苏州古城西侧的苏州32号街坊,城市更新,正在这里进行。 老城的每处遗迹,都有故事。苏州市姑苏区开展了“古城细胞解剖工程”,通过解剖式普查,排摸古屋、古井、古树、古桥,守住保护更新底线。 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以街坊为基本单元,以95%以上入户率的标准开展传统民居、推荐历史建筑、其他建筑等信息采集;以文物建筑单体为对象,以“毫米级”测绘精度为目标,开展文物建筑空间信息采集、三维模型构建以及数据库建设和孪生应用研究,选取试点探索古建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统建设。 数据采集之后,还要用起来。相关部门持续推进成果数据转化,推动建设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保护更新项目的实践活动。 在保护中利用——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入夜,白天熙熙攘攘的拙政园安静了下来。此时,游客可以化身“雅士”,来一场拙政园夜游。 “拙政问雅”是拙政园于2020年12月推出的以中部花园为呈现主体的园林艺术夜游体验项目。在这里,古典与现代交融。靠着声光电技术,古画上的鸟飞了起来,树叶摇曳了起来,河水流动了起来。窗棂背后,光勾勒出春夏秋冬;白墙为底,光又飘成落英缤纷。 “拙政问雅”项目负责人李闻乐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拙政问雅”引入全新跨媒介方式和科技手段,凝练新的视觉体验与审美感受,由古典园林夜游延展至现代主义建筑的博物馆,实现了园林美学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项目使用的云控LED圆形户外格栅屏、用于照明的气动升降装置、古建筑照明系统等设备,均为行业首创,并获得专利。”李闻乐说。这些技术,也与原有的园林紧密融合,在静止的建筑上,演绎动态场景。 坐落于苏州32号街坊的畅园,在民国时期是大律师潘承锷的院子。如今,秉持着“以保护促利用”的原则,畅园得到了保护修缮。“养在深闺”的园林,被打造成一个居民、游客、企业共享的城市会客厅,也提升了整个街区生活品质。 “在苏州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上,我们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物建筑的利用,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介绍。近年来,苏州对古城区和历史街区的空间资源开展综合利用:一方面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居住条件,修缮保护房屋;另一方面把空间资源腾迁出来,发展为历史文化街区。 科学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而是要让古老遗产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山海为友,原生农旅
- 小区物业称地震不准下楼?业主澄清
- 印度54岁亿万富翁意外车祸丧生
- 31省份昨增本土“323+1247”
- 中國組合王欣瑜/張之臻晉級巴黎奧運會網球混雙決賽
- 广东女子去西安点了一份羊肉泡馍,老板上两个饼懵了:这要怎么吃
- 太惨了!湖南宝马车拖行一公里的受害者,后续受伤图片都出来了
- 最高院原正部级副院长沈德咏被双开,中纪委痛斥大搞司法腐败
- 中國女籃取得巴黎奧運會首勝
- 2022年民企500强公布:营收总额增近一成,纳税总额达1.37万亿
- 8岁男孩子被亲爸后妈“双虐”,最后的撕心裂肺:爸爸别打了
- 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明天下午预计15时开堵
- 强化监测力度 严查“暗语”非法交易野生动物
- 消防背2岁幼童攀越百米滑坡带
- 170万路虎车遭暴力年检当场爆缸
- 《群演公社》真人秀节目拍摄杀青 献礼新中国70年华诞
- 广州人保探索“保险+期货+银行”新业态,为养殖户“贷”来底气
- 中国麻将走出了国外,纽约街头一堆美国老太太在打麻将
- 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41例
- 论“天下第一村”的破产危机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