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大关键点,南海“养鱼经”在全国遍地开花
一条鱼,从广东运输到北京,键点中途不换水、南海只是全国打氧气,不仅活下来,遍地还很鲜美可口?来自佛山南海的开花何氏水产做到了,公司研发的养鱼经“半休眠、可追溯”水产品冷链运输技术,立足能让活鱼处于“半休眠”状态,大关实现活鱼运输3000公里存活率达99%。键点每天近4000箱“睡着”的南海新鲜活鱼从佛山南海出发,一路向北“游”往北京、全国沈阳、遍地济南、兰州等地餐桌。 何氏水产物流暂养加工车间 实现“南鱼北运”产业化发展,是佛山南海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下称“产业园”)平台,推动南海水产技艺“走出去”的缩影。产业园于2022年获批建设,以淡水鱼为主导产业。两年来,借助这一国家级平台,南海集约各类资源,以工业化思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通过产业帮扶、养殖技术、科研推广三大发力点,将南海水产技艺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 佛山市南海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立足产业帮扶:推广“南海九江经验” 助力多地可持续发展 “在帮扶致富的道路上,工作没有终点,我将致力让南海九江经验惠及更多乡村。”回望七年帮扶路,潘健章颇有感触。作为广东澳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澳益农业”)董事长,他从2014年开始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带着九江镇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经验,探索“致富带头人培育跟着产业培育走”的“双培”帮扶新路子。 他提到的“九江经验”,指的是淡水鱼养殖技术。以对口帮扶的广西上林县为试点,潘健章以全国领先的南海水产养殖技术和完善产业链的优势,带动当地4家水产养殖龙头企业到上林县投资建场,创建了当地首个高值渔养殖示范孵化基地,通过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的方式,为上林县培育致富带头人416人,成就了业内津津乐道的“上林模式”。 潘健章与养殖户研究鱼苗驯化技术和规模生产技术 潘健章之所以大力推广水产养殖项目,与南海悠久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历史和丰富的产业发展经验密切相关。据悉,产业园每年生产淡水鱼苗约2000亿尾,畅销全国超20个城市,是中国淡水鱼苗之乡、全国最大的淡水鱼苗繁育中心和珠三角淡水鱼苗重要集散地。同时,在产业园的建设带动下,从鱼苗孵化、养殖技术,到市场销售的布局,南海水产产业链发展愈发完善。 为提升南海水产业的带动性、惠及面,产业园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实施村企协同共促致富联结示范项目,园区龙头企业与经济薄弱村对接带动,实现与13633户农户、家庭农场等形成稳定合作关系。“依托园区创新的联农惠农机制,我希望能为帮扶地区带去更多的‘乡村振兴鱼’。”潘健章还表示,通过联动南海企业,将南海水产养殖经验、销售渠道对外输出,把培训、培育和经营结合起来,在帮扶地区培育出符合当地需求的水产帮扶产业。接下来,他将把南海淡水鱼养殖技术通过产业帮扶全面推广到全国各地。 立足养殖技术:推行“工厂化养殖” 全国超20个省市运用推广 “工厂化养殖”是潘健章首要推广的淡水鱼养殖技术。在“上林模式”养殖基础上,潘健章集合科技研发团队与养殖专家团队不断进行试验探索,成功研发零排放循环水养殖技术,并开始大力推广工厂化养殖,推动传统水产养殖业向环境友好型、技术密集型转换。他给当地养殖户算了一笔“技术账”,“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1亩(约667平方米)的工厂养殖产值相当于50亩(约33333平方米)的水面养殖产值。” 产业园积极推动“工厂化养殖”,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园区内大力推广工厂化养殖等高效养殖技术及模式,建成高质量水产养殖基地20个、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3个,并输出到全国20多个省市。优质的养殖环境也保障了丰厚的养殖成果,数据显示,园区淡水鱼养殖面积10.92万亩,产量超19万吨,渔业产值超40亿元,加州鲈、黄骨鱼、桂花鱼等高附加值优势主导品种养殖规模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卓记水产工厂化种苗培育基地工作人员观察鱼苗情况 作为产业园辖内企业,澳益农业率先推广工厂化养殖技术。早在2022年,澳益农业把工厂化养殖技术带到了清远临江村等地。公司团队在深入调研后,选择以桂花鱼养殖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切口,在临江村建立工厂化养殖基地,并在当地对养殖户进行技能培训,成功培育出十余名产业工人,随后在村内落户4条生产线,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合作和产销对接,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推广南海水产技艺,澳益农业将鳜鱼工厂化养殖技术带到了江西新余、井冈山,湖南武冈,贵州黎平以及河北涞水等地,在技术的带动下,养出的鳜鱼每斤所花费成本比传统养殖降低了7块钱,为当地的鳜鱼养殖户创造出巨大的利润空间。最新数据显示,澳益农业通过在各地进行水产养殖技术输出,共产生效益近1.4亿元。 立足科研推广:研发培育新品种 带动水产养殖户增产增收 时值八月,鲈鳢鲜美。新荣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傅伟东在投喂大口黑鲈“加得丰1号”鱼苗,鱼跃争食场面活泼又生动。身为“鱼二代”的他深知种业是水产的“芯片”。他谈到,“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加得丰1号’与其它大口黑鲈品种相比,生长速度和成活率都有明显的提高,每亩可增产400-750千克,并在湖南、湖北、江苏等多地推广养殖,累积养殖面积已超5万亩。” “得益于产业园的种业推广,让企业的杂交鳢‘雄鳢1号’更快‘走出去’。”广东百容水产良种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百容水产”)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园区种业建设的重要力量,百容水产联合珠江水产研究所等5家单位培育了国家新品种“雄鳢1号”,具有生产快、饲料系数低等特点,并于今年7月作为新品种被引进辽宁省丹东市。据悉,鱼苗引进量达3万尾,预计到10月末,鱼苗可生长至250g/尾以上,预计到明年3月可生长至上市规格,亩利润增加5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养殖面积1000亩以上,助力养殖户增收致富。 百容水产工厂化育苗车间 说到南海水产优良品种,不得不提到产业园所培育的品种“优鲈1号”,据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优鲈1号”的生长速度要比普通加州鲈快17.8%-25.3%,具有明显的养殖优势,目前在全国的养殖覆盖率达50%以上。产业园持续推动该品种“走出去”,先后推广至浙江、江苏、四川、湖北、天津、河南、山东等地。同样作为园区推广的优良品种,“雄鳢1号”在百容乌鳢良种场升级改造项目中不断提升保种能力。据百容水产技术人员介绍,企业通过建设现代化乌鳢育种车间,可实现乌鳢鱼苗产能提升1000 万尾,带动农户增收 1000 万元。 产业园为优良品种发展带来新机。产业园发布“种业+”发展规划,建设淡水鱼种质资源库、淡水鱼产业技术示范推广中心、数智渔业综合服务平台等项目,制定淡水鱼标准141项,从种业源头到养殖技术,为推动淡水鱼全产业链升级蓄力储能。目前,园区培育有鱼苗繁育经营主体137个,其中省市级以上水产良种场9个,认定为中国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1家、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1家。在品种选育上,有雄鳢1号、优鲈1号、长珠杂交鳜等国家审定优质品种3个,以及准备公布的黄颡鱼新品种。 南海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化淡水鱼平台 “在园区精准的冷链物流配置助力下,企业将更多的‘淡水优品’送往全国大市场。”同样是园区内“南鱼北运”另一张名片的广东鱼兴港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伟表示。该企业主要开展水产养殖、活鱼流通、鱼柳鱼片及其他水产品加工服务,并依托园区冷链物流体系,一车次配送的活鱼量可达到20000斤,为北京大洋路海鲜批发市场、上海江阳水产市场近1000家经销商送上来自南海的一口口“淡水鲜”。 南海区万亩连片养殖鱼塘 撰文:黄俊杰 来源:南方农村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超過5.8萬埃塞俄比亞居民因地震影響而轉移
- 三连冠背后的滁州“密码”_
- 快!积分月底清零,再不兑奖就没了!
- 涉與酒商合謀逃漏稅 金錢豹創辦人袁昶平遭收押
- “五一”假期海南天气总体晴好 适宜出游
- 陕西西安: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复审宣传活动
- “前沿”超算实现最大规模宇宙天体物理模拟
- HPV九价疫苗扩龄引发关注 专家:花大价钱“抢苗”没必要
- 美國總統拜登發表告別演講
- 学习雷锋精神,以“矫行”促“矫心”
- 年轻人为何不爱走亲戚了
- 发挥专家工作站优势 推动医院专科建设
- 制止餐饮浪费 | 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 江苏公布第二批典型案例
- 中方呼吁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文明游园既是保护动物 也是保护自己
- 发挥资源优势 推动“广西水”高质量发展
- 全市检察机关学习贯彻全国检察机关第九次“双先”表彰大会精神
- 冷空气颓势显现 南方多地正在迈入春天
- 美元下跌觀望聯準會貨幣政策 美股收盤小幅漲跌
- 中方官員是否有訪問美國的計劃?外交部回應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