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在东北:耕耘三载爱上千里沃野“稻花香”
中新网松原6月2日电 题:台胞在东北:耕耘三载爱上千里沃野“稻花香” 作者 高龙安 被水浸润过的稻花香土壤显得又黑又亮,抬眼望去,台胞连片的东北水田里插满了嫩绿色的水稻秧苗。张士轩站在田边,耕耘拿起一株秧苗仔细观看,载爱手上沾满黑色的上千泥。 这里是稻花香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的海峡两岸(吉林)生态农业合作先行试验区,眼下正值农忙季,台胞黑色的东北土壤孕育着生机,绿色的耕耘秧苗被寄予了丰收的希望,这两种颜色对于从事农业工作的载爱台胞张士轩来说再亲切不过。 今年45岁的上千张士轩出生于台湾桃园,是稻花香台湾大学微生物学硕士,这些年先后在台湾、台胞江苏、东北上海等地工作。三年前,他决定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来到农业大省吉林,在松原市禾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主要负责有机生物菌肥工厂的整体运营、农业微生物应用技术研发等工作。当他第一次看到辽阔的松嫩平原和当地充沛的水系时,便认定自己来对了地方。 在台湾,张士轩的实验田能做到十几亩、几十亩;在吉林松原,可以做到几百亩、上千亩,这是令他最为开心的事。 张士轩说,大陆东北地区气候不同于南方,水稻一年种一季,产出的大米口感好、营养丰富,平均气温较低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让农田害虫较少。 三月份备春耕、四月份育秧苗、五月份忙插秧……每隔一段时间,张士轩都要去田里观察土壤和水质,和农民聊聊耕种情况,再取几份土样带到实验室分析研究,一是实时掌握土壤各项数据,帮助指导接下来的农业生产,二是为研制生物菌肥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菌肥是由稻秆、稻壳、动物粪便等转化而来,实现废物回收利用的同时,有利于改良和保护土壤。研制生物菌肥,需要找到一些能适应当地特殊环境的微生物;为了冬季也能持续生产,还需要培育出低温发酵菌种。 张士轩经常埋头于实验室,培养菌种、检测样品有机质含量、观察微生物形态。 如今,生物菌肥的功效已在松原的农业生产中得到验证。经过专业检测,这片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在逐年增加,水稻年年丰产。当地选出品质上等的米做成高端礼盒,销往全国各地。 张士轩说,今年,吉林大学黑土地研究院参与到这片土地的保护工作中来。他相信,先进的农业科技能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希望和可能。 现在,插秧工作接近尾声,无边的田野里植满了绿色,几只燕子在水田上面飞来飞去,时而还能看到白色的水鸟。张士轩从实验台走到窗前向田野望去,期待着眼前这片绿色变成丰收时的金黄。(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蛇来运转,巳巳如意”!地贫患儿新春关爱活动温暖启航
- 六旬台湾医生的两岸“医”缘
- 一名台湾建筑师在福建的“生活日记”:乡村振兴,两岸共创
- 在甬台胞纷纷为宁波奉化涉台服务联动机制点赞
- 首届CBA俱乐部杯上海夺冠
- 三月花开并蒂 津台姐妹情深
- 第十二届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在广西北海举行
- 台籍青年吉林行:从城市到农村 到处充满希望
- 石破茂正式当选日本首相
- 在北京学中医的台湾学生:“怀小医之热忱,行大医之长途”
- 台商“反哺”各方助力—上海浦东新添两岸青创平台
- 湖南郴州:为台企“量身定做”跨境融资业务
- 肯尼亞一輕型飛機墜毀致三人死亡
- 40余名台湾青年开启广东创业行 进行项目路演和对接
- “80后”台湾青年在上海直播带货 为两岸年轻人提供筑梦舞台
- 从江苏推出涉台条例说起
- 市民横穿马路 影响交通秩序
- 【青听·两岸】当面对岛内网友质疑和误会时,台青“网红”博主这样说
- (台青话融合)台青江苏接棒家族产业:唯此大陆,不可“菇”负
- 台青扎根西北乡村:量身打造美丽村庄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