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於2023年7月推出區域性的馬來公共運輸通勤月票,以區域性北、西亞中、通勤南劃分。月票月票而在今年4月,減低工業汽車大國德國也推出49歐元的人民仍排人全國性公共交通月票,盧森堡更於2020年成爲全球第一個推出全國性免費公共交通的對汽國家。由此可見,車依除鐵面對城市沉重的賴但路和生活成本、低碳地球村的外國趨勢,或許各國的馬來通勤月票政策,會往整合更多公共運輸模式,西亞也整合成爲區域性甚至全囯性的通勤方向發展。
而台灣的月票月票鄰國馬來西亞,則早於2019年在西馬(馬來半島)中部推出巴生谷(可以理解爲大吉隆坡)公共交通月票,減低之後該服務逐步擴展至北部的檳城、南部的柔佛新山、和東部的彭亨關丹。但相較於台灣的區域性公共交通月票,馬來西亞的公共交通月票分別只限同個營運商(service provider)即國家基建公司(Prasarana)所營運的鐵路和公車,且在中部首都和北部缺乏對各種不同公共運輸模式的整合。
在各地域逐步展開不同公共運輸模式的整合的好處在於,此整合性月票有助於降低生活費、鼓勵經濟活動較落後州屬的居民前往城市地區就業,讓城市的第一和最後一哩路(first mile和last mile)得以發展。
而台灣所推出的區域性月票,涵蓋了更多公共交通類型,以及可線上購買、非排他性(外國人可以購買)的作法,都值得讓馬來西亞反思。接下來,本文將探討馬來西亞公共交通月票的優點和缺點,促使馬來西公共交通得以重生(rejuvenate)和反思公共交通福利排他性議題。
通勤月票有助省下養車成本
馬來西亞的通勤月票始於2019年分別推出馬幣100元(約新台幣700元)的MY100月票卡(可以乘搭地鐵和公車、BRT),以及馬幣50元(新台幣350)的MY50月票卡(只限搭乘公車)。2020年疫情期間,通勤月票整合為馬幣30(新台幣210)的MY30,可以同時搭乘地鐵和公車;2022年(民國111年)價格提升至馬幣50(新台幣350),即新版的「MY50」。
由於民眾的來返地點各異,可能無法準確預估MY50在巴生谷如何節省花費,不過在家戶擁車率高的馬來西亞(不計算汽油費),可以肯定的是這省下了每個月幾百塊的停車費。例如,巴生谷的城中央商務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CBD) 如吉隆坡中央車站(KL Sentral)附近的停車位月票介於馬幣300(約新台幣2100元)至400(約新台幣2800元)、孟沙(Bangsar)和谷中城(Midvalley)的停車位月票介於馬幣250元(約新台幣1750元)至350元(約新台幣2450元),而市民若改為只使用MY50月票的話,只需馬幣50(新台幣350)。
對於想置産的市民,通勤月票可以舒緩房貸帶來的壓力,不需承擔車貸、汽油費、停車費等等,有必要乘車時再使用Grab等電召車服務即可,當薪資有所增長時和適應房貸隨之而來生活方式的調整時,這時再規劃買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