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为什么是孩子?厌食症低龄化的新媒体推手

一些厌食症患者的孩厌化审美观念,主要来自媒体。食症手农健|插画

一些厌食症患者的低龄审美观念,主要来自媒体。新媒农健|插画

2024年春节,体推随着电影《热辣滚烫》的孩厌化上映,一个比电影本身更劲爆的食症手噱头冲上热搜:该片导演兼主演贾玲为了演好角色,在一年多时间减了100斤,低龄成为减肥圈的新媒励志榜样。

看到这条消息时,体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以下简称“上海精卫”)临床心理科主任、孩厌化进食障碍中心负责人陈珏的食症手第一反应是:“糟糕,搞不好又有一波厌食症孩子要来住院了!低龄”

同样是新媒今年年初,陈珏和她的体推团队在国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认为新媒体通过塑造社会的审美标准,不仅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还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同伴和家庭关系加剧青少年对身材的不满,进而提高了进食障碍的患病率。

“现代版的缠足”

陈珏很早就关注过媒体对进食障碍的影响。2004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访学期间,她的导师Anne Becker是一位精神科医生和文化人类学家。20世纪80年代,Anne Becker曾到太平洋岛国斐济做田野研究,当时发现那里的女性身材普遍偏胖,进食障碍患病率很低。然而10年以后她再去时,发现进食障碍患病率增加了好几倍。

Anne Becker注意到,在那10年间,当地的一大变化是普及了电视。女孩子们从电视上看到那些影星、明星都很瘦,就觉得瘦才是好看的,以前她们那么胖是不好看的。Anne Becker由此认为,媒体对进食障碍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并就此发表了论文。该论文后来在进食障碍学界被广泛引用。

近年来,陈珏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患厌食症的女孩都在追求“筷子腿”“蝴蝶背”“A4腰”,声称“好女不过百”。“我就好奇她们这些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后来发现主要来自媒体。”陈珏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陈珏看来,随着媒体不断强化“以瘦为美”观念,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