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依莉的娃娃》:未成年生育的坎坷,更多來自花力氣抵抗偏見與歧視

這篇文章的依莉與歧對話對象是goodTV「烤箱讀書會」節目《依莉的娃娃》單元,影片可點此瀏覽(好消息電視台是娃的坎多來抵抗基督教電視台,這段影像在他們的成年網路平台上播出;YouTube也有「烤箱讀書會」的節目,但沒有這一集)。生育視

這篇也是坷更前篇討論《依莉的娃娃》繪本的延伸補充。昨天因為時間已晚只簡單討論在繪本中對於女性當事人和男性當事人的自花差異對待,很謝謝大家在原文下面的力氣熱烈討論,這個議題確實有很多需要更深入討論的偏見點,我在實務現場也看到跟社會刻板印象不盡相同的依莉與歧狀況。例如未成年生育的娃的坎多來抵抗「嚴重性」實際狀況到底如何?大家知道台灣的未成年生育率只有千分之四,是成年全球第七低,而且這狀況已經維持十年了嗎?所以問題並非「日益嚴重」,生育視而在其他面向;小媽媽小爸爸的坷更困境究竟有多少是制度性問題,有多少是自花個人層次的責任?同樣身為新手爸媽,小爸媽跟成年父母的力氣差別在哪裡?

我想再回到繪本本身,本書的譯者曾在好消息電視台的烤箱讀書會中討論過這本書,我想藉由跟節目內容對話的方式,去說這種分化的教育法,不只是對小媽媽小爸爸有不同的呈現方式或寬容程度,對節目中參與討論的男孩女孩也用不同方式對待,來說明這樣非但對於理解這個議題毫無助益,甚至更加助長了許多偏見和歧視。而這樣的教育,是現在進行式。

1. 只有女生體驗的懷孕體驗

節目一開始(0:44),三個裝了水球肚子的小女孩體驗懷孕,兩個小男孩不但不需要,還可以開不相關的玩笑「我只要一戳,水球就破了」。

妊娠服體驗,我們同事在宣導的時候也會做,不過不會區分性別,男女都可以嘗試,目的在讓未曾懷孕的民眾,部分理解懷孕婦女的身體感受,說「部分」是因為只有外型、負重的改變,像頻尿、便秘、痔瘡等各種其他因胎兒發展造成的狀況都無法從妊娠服的穿戴得到實際感受。這個體驗是在讓大家更瞭解孕婦的處境,從而在生活、公共場合、工作中願意多提供一些協助。

節目中,兩個男孩只有被主持人「指示」要攙扶扮演孕婦的小女孩,並不是真正有實感,只是遵從當下的指示。

2. 對母親及孕婦的角色要求及刻板印象

這一集的點心實作主題是「寶寶磨牙餅乾」,所以主持人要求女孩們要體驗孕婦挺著大肚子做點心(1:55),當女孩們抱怨時,主持人回答「媽媽懷孕的時候就不用做飯喔?」(註一)

接下來只有女孩被要求操作餅乾材料的預備「寶寶的食物自己做,才是稱職的媽媽」(3:25)之後就各種刻板印象大噴發(3:44)「怎麼感覺變成孕婦後動作也變慢了」、「孕婦動作比較遲鈍」,當有女孩說「今天這兩位男子漢就沒有工作了」只被回答「對」,但當女孩不熟悉電動攪拌器的操作材料噴得到處都是,被主持人說「這位孕婦情緒要穩定一點」、「懷孕情緒會比較不穩定」、「起伏比較大」(4:11)

這整段很奇妙的是,我們一直告訴小孩「孕婦很辛苦」或者「孕婦有很多不是她能控制的狀況」,但我們還是什麼事情都叫孕婦做?

註一:我懷孕後期,仍然每日煮兩餐飯(媽媽生病有特殊飲食需求一定要有人下廚的關係),在35週左右外陰部大出血,我的醫師一派輕鬆地對我說「他太重啦,你身體承受不了站那麼久啦。」

3. 合理化其他人的歧視

講到依莉去產檢(9:58),主持人問小孩來賓們「你覺得其他那些孕婦媽媽會怎麼看她?」小孩回答「這個人怪怪的」,主持人用一種嫌惡的表情說(姑且稱為戲劇效果好了,但請思考對孩子的影響)「怎麼這麼小,還跟我們一樣,看婦產科?!」

等到嬰兒出生,故事進行到依莉的校園生活受到很大影響、各項活動都必須退出時(12:57),主持人問孩子們「她在學校的人緣會不會有影響?更好還是更不好?」孩子們回答「更不好」、「大家都會覺得她怪怪的」,主持人表示贊同:「對,怎麼這麼小就當媽媽了!」

4. 錯誤的性知識

當主持人講到查理不認孩子,說「你如果證明小孩是我的再說」(10:50),小孩們立刻回答:「驗DNA啊!」主持人居然笑出來說:「還沒生下來啊!」

嗯,產前親子鑑定在懷孕後十週左右就可以做了,不需要等到嬰兒出生,請不要傳播錯誤知識。

補充網友討論:講產檢情節時主持人提到「怎麼這麼小就看婦產科?」我才想到我看影片時的傻眼感:「拜託,不要害小孩生病不敢看醫生!」

對於內診的恐懼、對於「進入婦產科診間」的污名,全都連結到對貞操的要求和對於被視為「不貞的壞女孩」的恐懼:請大家記得,婦科跟疾病有關,產科跟人類自然繁殖行為有關,它們都是人的一生中有可能發生、需要處理的狀況;婦科疾病背負的道德污名更是讓很多小女生不敢踏入婦產科大門,但例如台灣這麼悶熱潮濕,很容易陰道、外陰部就會有各種感染狀況啊。真的拜託不要連婦產科都要貼個標籤,它就是一個醫療場所,希望所有有需要的人,都不要因為這種道德恐懼小病拖成大病。

shutterstock_1404770729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5. 男性完全不必負責也不會受到責怪

當查理跟新女朋友在電影院外面遇見依莉,還對她冷嘲熱諷時,依莉非常生氣(13:48),但主持人的詮釋是(這是主持人的詮釋,因為在繪本原文中,並沒有這些內容):「可是依莉是在生查理的氣嗎?她其實是在生自己的氣,因為她發現她懷孕生小孩以後,她就再也沒有辦法跟同學出去玩了,而查理現在還可以去看電影。」

最後主持人還是有談及查理的責任,他問大家「你覺得查理是怎樣的人」(17:27),孩子們回答「不負責任」、「避重就輕」、「一夜情」、「不是真的喜歡依莉」、「他騙她、利用她」、「態度不對」、「如果真的喜歡依莉的話他會要那個寶寶」、「如果真的喜歡依莉就不會交新女朋友」。但接下來,主持人直接跳到「所以你們覺得先結婚再生baby比較好還是先生baby再結婚?」

哈囉,我們不是在討論查理的責任嗎?你讓小孩說出查理是爛人,但沒有引導大家思考查理怎樣可以變得不爛啊。這樣的人就算去結婚,還是很爛啊!

6. 依莉已經負起責任卻仍然承受如此苛刻的指責

如果大家把整個故事聽完,就會發現依莉是個負責任的母親,雖然仍需要父母的協助(但我們這些已為人父人母的成人捫心自問,絕大部分的我們還是會在不同程度上尋求父母的協助啊),但她經歷生產的痛楚還是愛小孩、犧牲自己的社團活動、跟同學玩樂的時間、努力照顧小孩、孩子睡了以後還趕快寫功課到深夜、假日會推孩子出門去透氣,她好累,她會哭,她說她想逃走,但她並沒有逃走。

為什麼一個這麼努力的孩子、這麼努力的母親,要被這樣嚴苛地責備?就算不是責備好了,同情與可憐?為什麼不能好好支持她就好?

7. 什麼叫做負責?

最後主持人問大家依莉該不該生小孩(15:50),小孩回答「不該」,理由是「很累」、「還沒有成年」、「功課會退步」;主持人接著又提出「依莉後來有沒有後悔?」孩子認為有,「因為最後一頁說有時候晚上她會哭個不停」,主持人補充「她會想要逃走」、「會希望懷裡抱的是洋娃娃而不是真正的baby」,主持人接著問「但你們說依莉不應該生下這個娃娃,就表示依莉應該怎樣?」孩子回答「墮胎」。

男性主持人說:「well,意思就是,把寶寶從肚子裡拿出來,那寶寶能不能活?那就表示一個生命怎麼樣?死掉。」

所以這就回到基督宗教對於人工流產的立場:反正就是剝奪生命就對了。我想請問,依莉生下孩子來被苛責,但又不讓她不生,所以是要怎樣?

女性主持人又問:「我想問你們女生,如果你是依莉會生嗎?」女生都搖頭,一個男生說「如果我是女生我會生下來,然後把他送去孤兒院。」另一個男孩說:「那你乾脆不要。」主持人追問為什麼要送去孤兒院,小男生說「因為自己照顧很麻煩,功課又很多,如果你覺得把他殺掉的話就是一個新生命沒有,所以我寧可把他生下來就直接送去孤兒院。」(乾脆不要的意見還是被忽略)

請注意,在這樣的引導下,「生育」這件事在孩子的眼中已經被界定為「麻煩」。

8. 美化婚姻並污名化其他形式家庭

在直接跳到要先結婚再生小孩(18:10),主持人問對baby有什麼影響,小孩們的回答是「不是單親家庭」,主持人提出「會得到比較好的照顧、家境比較好、爸爸媽媽會賺錢照顧他」,孩子說「爸爸媽媽可以互相照顧」(我真心覺得這個小孩比較對)。

主持人下總結說:「就寶寶來講,他應該要有爸爸媽媽,結婚以後生下他,他會得到比較好的照顧,他會比較幸福,因為照顧寶寶是件辛苦的事,所以應該是你是成人了,在各方面條件你可以為自己負責,也可以為寶寶建立一個安穩有保障的地方,有完整的家,完整的愛,寶寶誕生以後才會是一個幸福的家庭。」

哈囉,這裡有一個為寶寶建立安穩有保障的地方,完整的家、完整的愛,有一個幸福家庭,從沒結過婚的單親媽媽喔(揮手)。依莉這麼辛苦,還是這麼努力地照顧孩子,我們難道真的看不出來,她真的很愛自己的小孩嗎?難道不能站在這個基礎上,思考不同條件的家庭,怎樣可以讓孩子在最有保障的狀況下安穩長大,而不是在未成年母親拼命努力的時候,還用殘酷的歸責補刀、「壓落底」呢?

9. 刻意忽略學校或社福措施可能的正面影響

繪本中提到學校有另外兩位女孩懷孕了,可能會成立托兒所,但在這段影片中隻字不提。事實上托育服務的提供確實能有效改善小媽媽(以及所有父母)的處境,例如依莉很可能就有時間機會回到她的社團去了。養小孩這件事從來都無法只靠媽媽一個人完成。這是這本繪本提供唯一一個從社會面改善小媽媽處境的重要起點:我們是否能看到有制度性的支持,所有處境的父母都更可能在友善的育兒環境中將孩子扶養長大?在托育政策受到高度討論與重視的此刻,為什麼這個在原繪本出現的情節,在影像的傳播裡被消失了?


至於20:21處主持人討論起「上帝為我們設立了次序跟規矩,對父母跟小孩都是一種保護,如果違反了這樣的次序跟規矩,就要負上很慘痛的代價」。到底什麼是慘痛的代價?說到底,不就是合理化了整個社會的偏見、歧視,以及實際霸凌依莉的這些人?

我常常覺得,從新手父母的角度來看,三十七歲(就是我生下周米謎的年紀)的父母和十五歲的父母一樣,都有全新的育兒領域需要學習。未成年父母少了資源,卻多了責難,育兒之路坎坷並不是光只因為謀生能力較差,還包括了他們(以及其他非一夫一妻家庭)還要花這麼多力氣抵抗偏見與歧視,甚至對他們的努力視而不見。

而且這部影片說了半天,還是沒有說到底要如何不變成依莉、不變成查理(就算真的要有次序好了,要怎樣做到?),或者當你變成依莉或查理的時候,要用什麼方法擁有幸福,還是就一輩子背著罵名最後連努力都不想努力了?

本文獲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