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家们做起科普小视频 “不刷题的吴姥姥”讲得真棒
一件渔夫马甲、一副挂脖眼镜,起科退休教授吴於人通过一段段深入浅出的视频科普短视频,成为了800余万网友心目中的不刷棒“科学姥姥”。其实,吴姥在各短视频平台,姥讲一股“科普热”正在悄然兴起,大科越来越多的起科院士、教授上线录制课程,视频分享科普知识。不刷棒网友纷纷称赞:“这才是吴姥我们应该追的星!” 退休物理教授成科普网红 这才是物理课该有的样子 全网粉丝量超过800万、总播放量达20亿次……这些数据属于73岁的姥讲大学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尽管曾出版过《大学物理》教材,大科也荣获过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起科但让她“走红”的视频却是短视频平台上“不刷题的吴姥姥”的名头。 提起物理科目,难免会勾起不少人学生时代的“痛苦”回忆。然而,在吴於人的视频评论区,网友纷纷留言:“终于听懂了”“有些喜欢上物理课”……她也收获了一个称呼——“全网最高级别家教”。 讲解火箭飞入太空的原理时,吴於人向装有液氮的塑料瓶中加入少许水,拧上钻好小孔的瓶盖倒置,瓶子“一飞冲天”,反冲现象得到了直观的展现;介绍形如一口大锅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时,她竟在镜头前拎起了一口锅;讲授重核裂变的过程时,她则用小球打向西瓜,顿时西瓜一分两半……鸡蛋、硬币、气球……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都成为了吴於人的“教具”。 有网友留言感叹:“这才是物理课该有的样子”“小时候学校这样教,我可能也是科学家了”……吴於人则回复道:“不晚不晚。”在她看来,短视频为大众搭建了一条连接科学的捷径。 在网络平台,科普不再是单向的输出,网友的好奇心也能得到回应。“碰到小孩子问的“好问题”,姥姥会特别激动,有时甚至会抢过我的手机直接给孩子回复。”吴於人的助手小任说,如果觉得问题有趣、有代表性,她还会专门制作一期视频进行回答。 最近,一个4岁小女孩发现,羽毛球拍离地越近,拍线网格的影子就越清晰,反之则越模糊。这个疑问被拍成视频传到互联网上,并引发了网友的探讨。吴於人迅速录制了一期视频,对背后的物理原理进行讲解。“对孩子们来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视频的结尾,吴於人为这名善于观察的小朋友点赞。 ■初衷 从小培养孩子科学精神 其实,为孩子们讲科普这件事,吴於人已经做了十多年,她希望让青少年得到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我们的未来还是要靠青少年,不光是考试能考得好,还要为他们的一生负责。”吴於人说。 不用“刷题”也能学好物理 让孩子们听得懂愿意学 从线下科普到“科学网红”,吴於人的“转变”过程并不突兀。早在2007年,她就在同济大学建立了一间面向青少年开放的大学实验室;退休之后,她又和朋友、学生一起创办了“不刷题俱乐部”。名字取得简单直白,就是希望让孩子们不用“刷题”也能学好物理。 线下的科普活动中,孩子们能亲身体验操作实验器具,网络平台的传播则能让科学知识触及更多人。恰巧短视频这种形式逐渐风靡,团队里的年轻人便把俱乐部的活动片段发到了抖音平台,每当有吴於人出镜讲解的视频,传播效果十分惊人。既然大家愿意观看,他自然就更愿意讲解。 从一两个小时的大学物理课堂,到一两分钟的科普短视频,怎样在短时间里把一个知识点讲清楚,是个颇具难度的新课题。“再简单的内容,也要备课,要反复改脚本,不然怎么讲得清楚。”如何把艰深的物理知识通俗易懂地“翻译”出来,让小孩子也能听得懂、愿意学,吴於人下了不小的功夫。 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个听起来让人摸不到头绪的物理名词,被吴於人借助一面大镜子形象地展现出来。借助视频剪辑,镜子外的吴於人手臂向上举起,镜子里的她却放下了手臂。这正是物理学家吴建雄在验证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科学实验中捕捉到的奇特现象——钴60在镜像螺旋管产生的磁场中衰变,产生的电子一个向上跑,另一个却向下跑。然而,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强大的知识储备、语言表达、实验演示等能力缺一不可。 脚本要改到什么程度才算满意?助手小任笑着解释道,自己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一直被当作“参照物”,“如果我能听得懂,网友们应该也就能理解了。” ■后续 只要精力允许会继续做下去 现在,“科学姥姥”抖音视频合集已拍到了258集,并以每周3至4集的频率“连载”着。吴於人最大的烦恼是“事情太多,研究不够,效果仍然不满意”,但只要精力允许,就会继续做下去,“科学的内容是讲不完的,科技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短视频平台上正规又吸引人的内容多一点,总是好的。” ■延伸阅读 科普“国家队”纷纷登场 给孩子播下科学种子 事实上,很多院士专家也都关注着科普教育。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金涌就联合数十位专家学者,面向中学生编写了一套《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科普片及配套图书。对此,有人提出疑问,大专家拍出的片子,小孩子能懂吗?然而,在金涌看来,科普就是播种,“就是给孩子种一颗种子,假如他有执着追求的愿望,将来一定会懂的。” 9月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时代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有关情况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要把网络科普队伍作为重要的新生力量来支持和培育,引导其传播正能量、增强科学性,更加便捷地服务广大群众。”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上的泛知识内容都在不断增长,很多科研人员从实验室走到屏幕中,输出“硬核”的科普知识。 中国科学院录制的《科学公开课》已播出两季,在岁末年初举行的跨年科学演讲直播,甚至因网友的热情“拖堂”了十余分钟。中国科协“科创中国”联合抖音共同推出的《院士开讲》已走到了第二季。近期,节目正陆续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线,播放量已超过1.3亿次。这个栏目的主讲人都是两院院士,其中最年长的汪懋华院士已是90岁高龄。平日里,要想聚齐如此强大的科研“国家队”绝非易事,但在视频中,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院士们,将建设祖国的艰辛岁月、我国科技取得的最新成就及未来发展的目标娓娓道来。 科学家精神的展现,不仅仅来自院士们的讲述。有网友注意到,邬贺铨院士录制节目时穿着的皮鞋已有了不少磨损的痕迹,“院士的鞋很旧了,但他们的技术却一直在创新。” 在节目中,院士们不但将科普作为自己的责任,还主动尝试新的表达方式。杜祥琬院士是我国应用核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领域的专家。视频中,他谦逊地表示,世界发展得很快,科学家懂的也很有限。“在融媒体趋势下,短视频也越来越流行,我觉得要借助各种各样的形式,特别是用年轻人喜欢的形式来做科普。这不仅需要科普的知识,也还需要适应新的业态、新的表达方式。” “以前哪有机会听院士讲课!”这条网友留言收获了许多共鸣。刘嘉麒院士在节目中表示,通过短视频进行一次讲座,点击量能达到数百万,“这是我想象不到的。过去我们在教室里讲课,听众很有限,短视频的传播规模和效果更好。用短视频进行科学普及,也是科技创新的一种形式。”(记者 刘苏雅 )大科学家们做起科普小视频 “不刷题的大科吴姥姥”讲得真棒
编辑:汤晓雪 来源:北京晚报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2-09-28 14:55:59 【字体:小 大】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三里亭社区举行世界卫生日活动关爱居民口腔健康_
- 經濟衰退疑慮不減 美股多數漲「週線仍收黑」
- 规范“行政执法委托” 强化医保基金管理
- 批林佳龍百億首都願景反遭嗆「媽寶」 柯文哲自嘲:講笑話技術太差
- “一键和解”落地扩容 杭州触发“离店无忧”
- 交警部门集中整治机动车乱停乱放违法行为
- 容易鑽牛角尖的你,運用這三招幫助自己更快擺脫負面漩渦
- 貓咪要打的疫苗有哪些?為什麼「核心疫苗」很重要?
- 南昌举办医药健康产业专利转化对接会 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
- 迪士尼推史上最奢華行程!24天玩遍12座樂園 1人要價台幣327萬
- 缅怀先烈重温使命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 批林佳龍百億首都願景反遭嗆「媽寶」 柯文哲自嘲:講笑話技術太差
- 广东召开全省市场监管系统质量强链工作视频推进会
- 首都机场正启动非典时期应急措施防猪流感
- 《唐人街》是偉大的電影,但不知道被指控性侵的波蘭斯基現在有何感受?
- 恒大汽车:执行董事刘永灼因涉嫌违法犯罪被刑事拘留
- 赭曲霉毒素A标准检测方法(一)
- 南沙沥心沙大桥防撞加固施工为何延期?官方最新回应丨滚动
- 阳高县人民法院审判长就席某某强奸案答记者问
- 广东佛山疫苗每针每剂均可追溯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