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台灣大選結果看似民眾黨崛起,實則與「衝突疲勞」和「相對剝奪感」的世界浪潮相呼應

2024年台灣的台灣大選看似沉澱之際,實則與全球政治結構呈現相似的大選黨崛對剝奪感的世能動性。在全球各地地緣政治動盪的結果界浪大環境下,歐美民眾對於傳統權力結構的民眾不滿有助於新政黨的發展,民粹與去全球化的起實浪潮逐漸興起,台灣也呈現結構的則與高度相似性,反映著全球性市民階層的衝突潮相不安。

一般市民作為最末端影響的疲勞階層,卻也是和相呼應距離權力核心最遙遠的邊陲,面對地緣政治帶來的台灣經濟問題,更進一步加劇相對剝奪感。大選黨崛對剝奪感的世相對於現有的結果界浪政治結構無法展現能動性,透過網路與新媒體大膽展現意見的民眾新興政黨便能受到民眾的青睞,即使有著民粹色彩,起實卻也是則與最直接回應市民面為全球衝突下的相對剝奪感。

地緣政治衝擊造成新右派崛起

環顧2023年下半年的歐洲選舉,即使在不同的選舉制度與政治文化之下,台灣卻與歐洲各國卻有著類似的現象,斯洛伐克首次鳴聲的「聲音黨」(HLAS-SD)取得14.7%的選票,波蘭的新政黨「波蘭2050」也取得7.23的選票,新興政黨成為群體回應相對剝奪感的選擇,荷蘭的「新社會契約」(New Social Contract)也有12.7%的選票。

俄烏戰爭發生以來,歐洲右翼崛起的氛圍日漸顯著,2023年7月發生的巴黎騷亂更讓族裔問題浮上檯面,極右翼政治領袖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不只反移民而且親俄,使得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難以在西非問題和俄烏戰爭施展拳腳,略顯左右為難。既不能明白對俄國尋求西非的和解,也不能放棄對烏克蘭的政治承諾。

為挽回年輕人的支持,年方34歲的加布里埃爾・艾塔爾(Gabriel Attal)出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史上最年輕的總理,希望能兼顧重整軍備和國家復興的計畫,同時轉移通過移民法時被指責轉向右翼的壓力。

然而,新總理在2024年元月即刻面對農民對於稅收和歐盟綠色法規的反彈,右翼的聲浪仍然持續增長,馬琳・勒龐更抓到機會譴責新內閣的短期措施不能應對挑戰,也不能滿足恢復法國農業主權的期望。

巴黎的騷亂直接影響同一時期於西班牙舉行的大選,右翼的人民黨取得33.1%的支持度,雖然最終未能組閣,仍是由桑切斯(Pedro Sánchez Pérez-Castejón)擔任首相,但是執政的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僅增長1席,匯總(Sumar)等左翼政治團體的總席次都是下降。此後的荷蘭、斯洛伐克、波蘭等國選舉皆延續此一趨勢,新興右翼政黨紛紛出頭,難民與移民政策受到質疑,政治議題更多的關心國內而非國際。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