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專訪】《在奇幻地》作者林徐達:精神病患在舞台上演出他們眼中的我們眼中的精神病患

文:愛麗絲

「當時林耀盛老師拍著我說:『徐達啊,專訪者林再過幾年我們也是奇幻老翁了喔。』」林徐達憶起恩師余德慧喪禮上,地作的們的精多年同儕聚首,徐達看著電視上「五十歲老翁喝醉摔倒水溝裡」新聞彼此調侃。精神時光隨對話倒轉,病患回望自己鑽研人類學至博士學位、舞台於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任教後,上演神病轉攻讀臨床心理學的出們學術道路。

「不要把我寫得像傳奇人物喔」

林徐達高中時讀理組,眼中眼中首次聯考失利便入伍當兵,專訪者林笑稱退伍後「好像不那麼聰明了」,奇幻話才說出口,地作的們的精林徐達趕緊修正,徐達自己是精神「更關心人文社會議題」,這才轉考文組。理組科系不是沒考慮過,可惜雖熱愛流體力學,電磁學卻「真的沒辦法」,也想過能「在大地奔跑」的森林系,但綜合成績落點,加上未來不願成為穿西裝打領帶、正經八百的上班族,林徐達進入「剛剛好第一志願」的人類學系。

大二必修課普通心理學,是林徐達首次接觸心理學。當時心理學余德慧教授等皆溫暖和氣,是「張開雙手,要來也好,不來也罷」那樣舒適坦然的存在,而林徐達投入臨床心理學的「來」,可要等到十多年後了。

「不要把我寫得像傳奇人物喔,就是經過一段顛沛流離的自我探索啦,」林徐達擺擺手,急著否認自己的學術成就。自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後,一度想考人類學研究所,但十多個考試科目,讓林徐達大嘆「我不是個認真的學生啊,怎麼考得上啦!」在余德慧教授建議下,林徐達轉往奧勒岡大學在潘英海教授的指導教授門下研究詮釋學,而後又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詮釋人類學博士。

博士畢業時,碰上911事件,美國學界研究重心偏往伊斯蘭而非東亞研究,林徐達輾轉返台於東華大學任教,一晃眼,九年過去,林徐達升任正教授,卻逐漸在過往再熟悉不過的田野調查裡迷惘,抽離。

從不是刻意維持他者目光,而是認知到自己永遠無法成為在地者,人類學家久居田野地,林徐達卻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忍受度,讓他必須前往目的性極強的田野地點。

「我好像沒辦法無所事事在部落裡遊蕩。」

笑稱自己也非擅長靈活移動的研究者,定點且集封閉性、專業性於一身的醫院,顯然是完美的田野地點。臨床專業具備一種「敘說威權」——醫師專業如部落中的巫師祭儀,是不容置疑的權威,「而權威是最好討論的」。

但要進醫院,勢必得有專業執照。當時,林徐達碰巧聽聞多年同窗龔卓軍有意攻讀人文臨床,「我即刻明白這一生除了姓氏筆畫可以排在他前面之外,就只剩『搶在起跑線上偷跑』這唯一可以勝過他的辦法了。」於是,林徐達趕緊報考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準備偷跑,打算考取心理師後進入醫院,恩師余德慧更替林徐達寫了推薦函。

這說來迂迴,又略顯幼稚的「成為好友學長」的念頭,讓林徐達被好友、時任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的林耀盛教授詢問為何從人類學轉讀臨床心理學時,只得正經回答:「應該是余老師認為我的資質不錯。」不料,好友吃驚答道,「可是余老師在推薦信清楚寫著:『徐達對於心理學一片空白。』」

這一片空白,林徐達以《在奇幻地》一書填補。

從人類學到臨床心理學

《在奇幻地》是林徐達以其碩士論文改寫成書,記錄以實習心理師身份,在精神病院急性病房內的田野調查,同時也回應論文口試委員們的建議。

同儕好友成為自己的碩論口試委員,怎麼想都是相當特別的人生經驗,「大家都以修理我為樂,啊我又修理不倒,」林徐達口試現場同步線上直播,這場他曾以「線上電療」形容的直播盛況空前、觀眾達二百多名,讓他笑稱「哎呀原來我這麼受歡迎!」但笑歸笑,回歸學術,林徐達嚴謹面對所有回饋。

心理學與人類學的交集,是都「想知道對方為什麼這樣想」,人類學以文化解釋,而心理學則以個案為主體,探討大腦機制與人格等因素,臨床心理的訓練,讓林徐達能快速串起個案背後的意義脈絡,這與人類學研究亦相輔相成。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偏人文臨床,不同於生物醫學將個人定義為醫療體系中的客體——所有治療只針對疾病,不針對患者這個「人」,人文臨床將人擺回主體,而非僅是疾病客體。人類學出身,過往純粹研究個人苦難經驗,有時讓林徐達覺得使不上力,「我們就只是懂,那又怎麼樣呢?」臨床心理、臨床團隊的照顧經驗,讓林徐達找到支撐關懷的支點。

在精神病院臨床現場,絕不僅生物醫學思維,與住民妄想世界的情緒共振、重疊,速度之快與頻率之高,是每分每秒都被無數個世界環繞,而每個世界,都想佔據你當下的注意力。

「心理師,你今天怪怪的喔。」

在精神病院實習的日子,林徐達每天六點多起床,開車約一個半小時抵達醫院,八點打卡、晨會,八點半後有時跟在醫生旁巡房,大約十點,林徐達進入急性病房,待上一個半小時。下午則視各科室安排,輪流舉行職能治療、福利社、團體治療等活動。

急性病房裡,是症狀較活躍且不穩定的妄想症住民。雖帶著研究目的,林徐達指出,在現場仍以心理師角色面對住民,臨床團隊的專業判斷早已內化成直覺本能。

有時,住民走近林徐達,幽幽地說:「心理師,你今天怪怪的喔。」此刻,林徐達一面應對,一面思考,住民希望自己給予什麼樣的支持或回饋?是帶著什麼樣的動機走近自己?並將病房住民內的交互關係一併納入評估。不同於人類學「只是聽對方講述」,臨床心理的訓練,讓大腦更早一步全面啟動。

這種狀態下的田野調查,在以心理師專業介入,讓住民能適應疾病造成的不舒服、不致太過困擾,能繼續生活後,事後反思與梳理脈絡變得重要。精神病院內的日子,是荒謬的日常化,林徐達與心理師夥伴常記下許多猝不及防的趣事與難題,事後反覆推敲討論,「想想該怎麼解,下次一定會更好,精煉鬥志啊!」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