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論壇】蔡明德X廖嘉展X曾淑美X何榮幸:回顧《人間》雜誌的時代意涵,對社會永不放棄的關懷

文:陳洧農採訪報導、論壇廖嘉鄭凱榕補充整理

今年的蔡明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本屆的傑出貢獻獎頒給專注於報導文學與攝影的《人間》雜誌。究竟《人間》是德X對社本什麼樣的雜誌,能夠在停刊30年後獲頒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展X曾淑誌獎項?TIDF舉辦論壇「我們的・人間」,邀請曾在《人間》雜誌擔任記者的美X蔡明德、廖嘉展、何榮會永曾淑美一同回顧《人間》的顧人關懷時代意涵、方法論與爭議,間雜並由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創辦人兼執行長何榮幸擔任主持人。時代

採訪初體驗:內湖垃圾山

「他們說垃圾山是意涵一個百貨公司,要什麼東西就去上面拿。不放」

資深紀實攝影師蔡明德在《人間》的論壇廖嘉第一篇報導是〈內湖垃圾山上的小世界〉。回想起當時第一次走上垃圾山,蔡明看到有那麼多人在撿垃圾,德X對社他自己都嚇一跳。展X曾淑誌垃圾山周遭惡臭撲鼻,導致附近的居民搬離,許多撿垃圾的人就地取材,住在自己蓋的違章建築裡。蔡明德說,雖然自己是新聞系畢業,但其實沒什麼經驗,不曉得怎麼做報導,靠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拿出相機就要拍,沒想到大家都在閃他,甚至有人拿出棍子怒目相視:「你再拍拍看!」

2021070701-內湖垃圾山Photo Credit: 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
《人間》雜誌報導「內湖垃圾山」

蔡明德說,其實那時很想打退堂鼓,但心裡又告訴自己:不行,這是第一件差事,一定要完成。所以他抱著能拍多少算多少的心態,每天往垃圾山跑。後來他心想,這樣不是辦法,於是把一些拍好的相片做成slide show簡報,然後約了一些對他比較友善垃圾山居民,播放給他們看。「結果效果很好,他們看得笑哈哈!」之後蔡明德受到的對待便友善許多,也得以順利完成報導。

蔡明德表示,雖然在大學念的是新聞,可是人跟人之間怎麼溝通、相機與人要怎麼對應,這些都要靠自己琢磨,沒有人教他。垃圾山的初體驗,對他以後的採訪幫助很大。

2021070702-蔡明德
蔡明德說,垃圾山的初體驗,對他以後的採訪幫助很大 | 陳洧農攝

流浪的歌仔戲班

「我想要把流浪的感覺拍出來。」

陳映真與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交情甚篤,有一次,他叫蔡明德去宜蘭找黃春明,看看有沒有好題材。黃春明幫蔡明德安排好住宿,找了一台摩托車借他,然後跟他說:「你騎著摩托車出去晃一晃,就有東西。去找人家聊天,你就去找人家聊天。」蔡明德就真的騎著車出去到處晃,找人聊天,然後結識了正在廟口演戲的「安安歌仔戲班」。

戲班團員說,他們平時住在嘉義民雄,要演戲的時候才會到團主家集合,讓卡車載著出去流浪、演戲,有時一出門就是十幾天,非常辛苦。蔡明德心想,歌仔戲大家再怎麼拍都是台前台後,繼續拍一樣的題材沒意思,他想拍出流浪的感覺。他把聯絡資訊留給戲班的人,表示下次演出,要跟著去流浪。想不到有一天真的接到電話,蔡明德當下準備行李,到民雄跟戲班會合,〈流浪的歌仔戲班〉就這樣誕生。

銀幕上顯示著一張張歌仔戲團的照片,包括外出流浪時簡陋的臨時住所,還有團員們擠沙丁魚般瑟縮在卡車車廂上的模樣。「他們跟我講說,我運氣很好,現在冬天坐在這很溫暖,夏天像烤箱一樣!」蔡明德回憶著,邊說邊笑。

這是蔡明德第一次提筆撰寫的報導,他說自己文筆不好,寫了好久才交出去,沒想到陳映真稿子發回來,一個字都沒改。仔細一看,原來稿紙的右上方寫著英文:Rewrite!蔡明德說,那對他造成很大的傷害,也讓他下定決心要把報導寫好。「Rewrite這個英文我永遠記在心裡。」

讓何榮幸走上記者之路的報導

「人民只要知道真相,自己就會做判斷。」

何榮幸表示,自己受到《人間》雜誌影響最深刻的,當屬關於自立晚報總編輯顏文閂的報導。當時列名黑名單的許信良闖關回台,千餘名支持者前往桃園機場迎接,現場發生警民衝突。當時主流媒體都將民眾描述成暴民,顏文閂卻帶領自立晚報記者突破言論禁忌,勇於寫出該事件其實是警方先將民眾團團包圍,導致民眾在高度壓迫感之下做出反擊的「先鎮後暴」。自立晚報在顏文閂的帶領之下,報導了事件真相,也改變了該年年底的選舉。

2021070703-顏文閂Photo Credit: 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
《人間》雜誌專訪時任《自立晚報》總編輯顏文閂,直擊1986年許信良桃園機場事件

何榮幸說,在此之前,台灣想當記者的人,心中的典範是報導美國水門案的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直到本土的台灣新聞經驗出來之後,我們才知道我們有屬於自己的新聞英雄。」這期報導對他影響深遠,讓原本想當作家的他走上記者這條路,甚至在多年之後,創辦了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調查報導媒體《報導者》。

2021070704-何榮幸
何榮幸表示,自己受到《人間》雜誌影響最深刻的,當屬關於自立晚報總編輯顏文閂的報導,讓原本想當作家的他走上記者這條路 | 陳洧農攝

記者本能的淬鍊

現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的廖嘉展進《人間》的時候,總編輯是高信疆,他也是廖嘉展大學時期報導文學課的老師。1986年,廖嘉展打電話告訴老師自己退伍,高信疆在電話中問他:「什麼時候要來上班?」

廖嘉展說,到《人間》雜誌上班是他從沒想過的事,一來他沒有真正的田野經驗或深厚的寫作歷練;二來當時《人間》雜誌的作者都是當時的優秀作家,「一尊一尊好像神一樣。」。廖嘉展說,也不知打哪來的勇氣,他答應老師去試試看。

廖嘉展說,高信疆要他又寫又拍,這是很困難的事,因為《人間》不論是對影像或文字的要求都很高。因此《人間》的記者在每個現場都要感官全開,過程中要兼顧信任感的建立,並且意識到現場的關係狀態。他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每當在原住民部落採訪,遇到需要喝酒的情況,他會感到有兩個自己,一個是在跟大家喝酒的他,另一個則以俯視的角度評估現場,需要和誰保持什麼樣的關係,以追蹤下一個線索。

他說,記者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就是會臨時被指派完全不熟的題目,好在自己的長處就是彈性很大:「我們有一般的基本常識,在這樣的常識下,到現場之後你如何去佈局,在這個佈局之下展開可能的、深度的採訪。」

2021070705-廖嘉展
廖嘉展表示,為了報導,有時甚至要冒生命的危險 | 陳洧農攝

年輕、熱情與理想合一的黃金年代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