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寧可學編碼、不想學歷史,人文學科如何靠「線上教學」翻身?

當你在網站上同時看到一門Python課跟一門歷史課,學編想學學科線上兩門課程的歷史價格相同、都是人文名校名師開課,也都會提供完課證明,何靠而你僅有修習一門課的教學時間跟金錢,你會選擇哪門課?

大部分的翻身人可能都會選擇Python課,因為投資下去的學編想學學科線上學費與時間換來的技術與完課證明,可能將帶來後續加薪、歷史轉職、人文升職的何靠機會。事實上,教學Ho、翻身Reich、學編想學學科線上Nesterko、歷史Seaton、人文Mullaney、Waldo與Chuang(2014)[註1] 針對edX的課程進行使用者背景資料分析,發現資工及科技相關課程的付費證書獲取率,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兩倍。

如果這個問題的條件改變,兩門課程都是免費的,大家的選擇可能會不同。有些人反而會因為歷史課的門檻比較低,不需要太多背景知識,而優先選修歷史課。

MOOC最初憑藉著開放給大規模的人免費選修名校課程,為Coursera、edX、Udacity、FutureLearn等平台累積了大量用戶。然而,這些平台必須尋求營利模式,才能讓平台和課程長久發展,因此紛紛推出付費證書、碩士學位課程等,從「讓學習者完全免費上課」轉向「讓學習者以低價獲得高品質課程及完課證明」的發展方向。在此發展下,MOOC課程的學科差異越見明顯。

實用主義盛行的MOOC的學科差異現象

Class Central是彙整MOOC課程資訊的目錄與評論網站,他們將所有MOOC課程分成12類,至2020年2月底為止,16078門課程的學科數量分布為:「商業2735門、社會科學1724門、電腦科學1608門、科學1456門、人文1381門、電機土木等工程學1258門、教育1220門、程式設計1188門、健康醫療1135門、藝術設計783門、資料科學581門、個人成長521門、數學458門」,可以看出,應用科學多於學術科學,自然科學多於人文科學。

不僅從開課趨勢可以看出學科差異,目前推出的MOOC碩士學位中,多數為電腦科學、資訊科技、資料科學、工程、商業,部分跟醫療、公眾管理有關。第一個MOOC碩士是Udacity與喬治亞理工學院合作的電腦科學線上碩士,Coursera上第一個MOOC碩士學位則是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的MBA課程。

shutterstock_1681318753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MOOC平台的考量:完課動機與在職進修

對於MOOC平台來說,主推應用科學與理工科學類課程有許多動機。除了比較能吸引學生願意付費外,這類課程的完課動機比較高。Adamopoulos(2013)根據MOOC學習者課程評論紀錄的分析,發現完成商業管理、電腦科學和科學課程的學習者比人文、數學、工程學科多。

事實上,MOOC剛推出之際,曾因為課程完成率過低而讓人質疑MOOC的學習成效,因此各平台必須採取策略提升課程完成率,使大眾願意相信MOOC的品質,才能吸引老師的後續合作與學習者的修課。

另外,MOOC的優勢在於可以觸及校園以外廣大的學習者,因此Coursera、edX常常在訪談中強調MOOC對於在職者的好處,在職者可以於畢業後利用MOOC獲得產業界所需的最先進知識,以適應科技快速變化下的未來職場。這些課程知識因為相對較新,較難利用書籍自學,然而回到校園內既耗費經費又未必時間能配合,MOOC就成為更好的選項。

再者,這些應用理工類課程也有助於實現MOOC推動教育平等的理念,讓低技能、低自信、低教育程度、非英語學習者等弱勢族群可以藉由網路學習一技之長,增加其工作選項與提升薪資水平。

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的教學方式差異

除了MOOC平台這些考量外,學科本身適合的教學方式也是影響因素。

MOOC課程元素主要包含:「短影片課程、線上測驗、討論區」,其中又以影片課程往往最需要耗費心力製作,然而高品質影片並不保證良好的學習成效。英國開放大學有多年製作影片課程的經驗,認為影片最佳的用途包含:

  1. 展示複雜、昂貴或危險的實驗
  2. 講述需要利用慢速或快速攝影甚至動畫才能闡釋的概念
  3. 作為田野參訪的替代品
  4. 展示技術或機械技能

如此看來,影片更適合用來解釋數理的抽象概念或實驗、技術操作。

Clinnin(2014)[註2] 曾指出,MOOC主要以數理課程為主,是因為數理課程較容易透過預錄課程和多選題的設計,針對大規模學生授課。事實上,校園內應用學科或自然學科的班級人數通常都比人文學科的多,而且自然學科較容易設計出能由助教或電腦自動批改的測驗題,這樣的特性同樣反映在線上課程。

AP_20080333631883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MOOC的課程元素中,對於人文學科最有幫助的是討論區。研究指出,自然學科的討論往往在問題解決後就不再互動,人文學科則會展開深度的討論。且MOOC能吸引到不同背景的學習者對於同一主題提出各自看法,討論的內容未必是老師作業指派的,較容易在討論區內熟識,這是傳統校園內未必能獲得的學習體驗。

不過,人文學科的學習者雖然熱絡參與討論,卻未必會有意完成測驗或作業,甚至不一定需要坐在電腦前觀看課程影片。Podcast、有聲書、或課堂老師出的紙本書,其實也都是很好的學習方式。

人文學科MOOC平台的發展方向

Class Central統計的2019年版最受歡迎百門MOOC中,科技類23門、商業類16門、科學類14門、個人成長類11門、健康醫學類10門、工程學類5門、語言學習類5門。人文學科呢?很驚喜地高達16門。

這16門課程包含:「從奧德賽到政治存在主義、心智是什麼、正義、歐盟政策與執行、認識你自己——自我認知的價值與限制、性別於社會中的應用、模型思維、談教育平等——身心障礙、多元性與包容、微觀經濟學AP課程、古代希臘、社會心理學、聖經的史前、目標和政治未來、莎士比亞、英國鄉村別墅文學、佛教和當代心理學、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這些課程主題,即便完課率、證書購買率不一定高,對工作未必有直接幫助,但是這些名師在課程上的一席話,也許都種在廣布各地的學習者心中,讓他們未來不論作為個人或社會中的一份子,都能產生與眾不同的觀點。

人文學科的課程在MOOC世界中,或許不那麼符合平台的考量;對於教學者而言,可能需要更多的課程設計協助;對於學習者而言,或許需要更打動人心的宣傳方式。若能從目前受歡迎的人文學科MOOC中,發現修課者的完課動機、人文學科證照對於在職者的幫助、學習者最喜歡或最有幫助的教學設計元素,也許就能找出更好的教學設計與行銷方式,讓人文學科MOOC開展新局。

參考資料

  1. Ho, A. D., Reich, J., Nesterko, S., Seaton, D. T., Mullaney, T., Waldo, J., & Chuang, I. (2014). HarvardX and MITx: The first year of open online courses (HarvardX and MITx Working Paper No. 1)
  2. Clinnin, K. (2014). Redefining the MOOC: Examining the multilingual and community potential of massive online courses. Journal of Global Literacies, Technologies, and Emerging Pedagogies, 2(3), 140-162.

延伸閱讀

  • 是LinkedIn履歷也是正式學分,Coursera讓線上課程不再是「實驗」
  • 當大學被迫推出「線上教學」,剛好可以驗證我們的課堂有多少「無效教學」
  • 當老師變成直播主:疫情肆虐「停課不停學」,各國網路遠距教學怎麼做?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潘柏翰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