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北京发布《2019年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报告》一年挽回消费者经济损失3.53亿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贾珺)3月13日上午,北京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之际,发布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19年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年度

  《报告》显示,消费消费一年来,权者经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综合信息采集服务平台共接收各类诉求信息92.74万件,益保挽回消费者损失3.06亿元。护状全市消费者协会组织共接到消费者来诉来访14.38万件次,况报受理消费者投诉7.17万件,告年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0.47亿元。济损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查办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失亿案件2.58万件,罚没款2.95亿元。北京

  2019年,发布根据消费者诉求及监管执法情况,年度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针对问题易发领域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治理,消费消费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一年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市统筹开展了网络市场监管“网剑行动”、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治理、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监督专项随机抽查、“守护消费”暨打击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专项执法、整治全市保健食品市场百日行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专项整治等重要专项治理行动23次,有力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虚假广告社会影响恶劣,消费者反映强烈。一年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进一步加大广告执法力度,把与人民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含保健食品)、房地产、化妆品、医疗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农资等商品和服务类广告作为重点监管内容。全市共查办广告案件2564件,罚没款4926.01万元。持续开展互联网广告专项整治工作,集中整治涉及导向问题、社会影响恶劣、公众反映强烈、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共查处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案件1431件,罚没款3003.4万元。

  从美容美发办储值卡,到儿童培训机构购买课时包,再到健身中心预售季卡年卡,近年来,预付式消费模式蓬勃发展。但盲目扩张、资金链断裂等因素导致商家关门跑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针对“预付式消费”这种新生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北京市商务局开展全市“整治预付式消费问题”专项行动,将518户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针对故意拖延退费、未按规定备案的企业立案170件,责令改正61户次,罚没款311万余元。破获预付式消费犯罪案件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人。将295户严重失信企业及541名主要人员列入“黑名单”,并在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向社会公示。

  为了让群众“用得放心”“吃得放心”,北京市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以关系国计民生的汽车配件、特种设备、日用消费品、车用油品等产品为重点,依法严查无证生产、不符合标准、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未经认证出厂销售、伪造或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等违法行为。据统计,2019年北京市共查处质量违法案件3672件,罚没款2542.45万元。加强“阳光餐饮”和品质餐饮提升工程建设,超过98%的餐饮服务单位完成“阳光餐饮”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食堂“阳光餐饮”工程建设全覆盖,8000余家单位达到品质餐饮示范店评定标准。全年累计办结食品药品违法案件2.03万件,罚没款1.81亿元,联合或配合公安机关共查办食品药品涉刑案件117件,刑事拘留235人。

  此外,围绕消费热点,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和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积极开展消费教育引导。依托全市116个消费教育基地,不断扩大全市“消费教育精品课堂”及各区“品质消费社区行”“理智消费维权大讲堂”“丰台彩虹315”“物美杯青少年维权知识竞赛”等消费教育品牌力量,全年累计开展消费教育活动1181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共计106万余份。其中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活动830场,主要面向经营者的活动348场;专门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消费者的消费教育活动共289场;针对网络交易、预收款、服务性消费领域的消费教育引导活动270场。

责任编辑:24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