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早期宇宙最大射电喷流发现

2月6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的早期最论文称,来自天文学研究大学协会的宇宙国际团队结合多台望远镜,发现了一处遥远的射电双瓣射电喷流,其跨度惊人,喷流至少达到20万光年,发现是早期最银河系宽度的2倍。这是宇宙迄今发现的宇宙早期最大射电喷流。

该喷流起初是射电天文学家利用国际低频阵列射电望远镜发现的。随后,喷流他们使用双子座近红外光谱仪(GNIRS)进行了后续观测,发现并使用霍比-埃伯利望远镜进行了光学波段观测,早期最从而绘制出射电喷流和产生该喷流的宇宙类星体的完整图像。这些发现对于深入了解宇宙中第一批大规模喷流的射电形成时间和机制至关重要。

大多数星系中心都藏着巨大的喷流黑洞。这些黑洞吞噬着坠入其中的发现气体和尘埃,摩擦过程中释放出巨大能量,形成发光的星系核心,即类星体,并喷射出高能物质喷流。这些喷流能够被射电望远镜在很远的距离上探测到,但直到目前为止,在遥远而古老的早期宇宙中,它们仍然难以捉摸。

要了解类星体的形成历史,就必须确定其特性,如质量和物质消耗速率。为了测量这些参数,团队寻找类星体发出的特定波长光线,即镁离子宽发射线。通常,该信号出现在紫外波段。然而,由于宇宙膨胀,类星体发出的光会被“拉伸”到更长波长,镁信号到达地球时处于近红外波段,可用GNIRS探测。

这个类星体名为J1601+3102,形成于宇宙诞生不到12亿年的时候。虽然类星体的质量可达太阳数十亿倍,但J1601+3102的质量相对较小,仅为太阳的4.5亿倍。其双瓣喷流在亮度和距离类星体的延伸长度上均呈不对称状,表明极端环境可能正在影响其喷流。

有趣的是,驱动这一巨型射电喷流的类星体的黑洞质量并不极端。这似乎表明,在宇宙早期,要产生如此强大的喷流,并不一定需要异常巨大的黑洞或吸积率。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