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一种一转化”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讨论(三)
2—种高产优质种植 不论在耕地里种什么作物,养种都是转化期待茁壮成长、高产优质高效。美丽模式围绕农村某一产业存在的乡村“卡脖子”问题,针对性的建设引进一系列先进技术和经验,有效提升生产技术水平,讨论推动当地农业生产技术转型升级。养种 2.1种植作物种类 根据气候类型特点,转化也随着栽培条件的美丽模式改善、市场需求、乡村膳食营养结构调整等变化,建设近年来,讨论甘肃中部干旱、养种半干旱地区在农作物种植方面着力发展“两大一小一优一饲一菜”产业。转化两大是美丽模式马铃薯和中药材,中药材包括党参、黄芪和当归等;一小是小杂粮,即杂粮杂豆,包括莜麦、荞麦、糜子、谷子、豌豆、扁豆和蚕豆等;一优是优势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和胡麻等;一饲是饲草作物,包括燕麦、苜蓿、红豆草、玉米草、高粱草等;一菜是高原夏菜,包括青菜、甘蓝、白菜等。在养好耕地的基础之上,逐步达到化肥和农药双减的目的,这些作物的种植中部分高附加值的产品逐渐走向绿色化和有机化,提质增效。 2.2共性土传病害分析 这里以马铃薯为主进行病情分析,与马铃薯有较多共同土传病害的作物有:茄科类作物一同类病,藜科作物一黑胫病,豆科作物如豌豆、蚕豆、黄芪等一根腐病、干腐病、湿腐病、尾孢叶斑病、枯萎病、白粉病、丝核菌病、黑胫病,当归一干腐病(与当归麻口病几乎具有相同的病原)、线虫,草莓一湿腐病、枯萎病、白粉病、线虫,烟草一青枯病,油菜一白粉病,苜蓿一湿腐病,荞麦一黑胫病。这些不同作物的共性病害都是在作物轮作倒茬中非常容易忽视的,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2.3作物对土传病害的抗性 一般是禾本科、十字花科、百合科的作物较耐连作,豆科、茄科、菊科、葫芦科作物不耐连作。连作对深根作物的危害大于浅根作物,对夏季作物的危害大于秋冬季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重复种植同一种作物时,按需间隔的年限长短可分为3类:一是忌连作的作物,在同一田地上种1年后必须间隔2年以上才可再种,如马铃薯、番茄、青椒等需隔3年以上,西瓜、豌豆、前子、亚麻等需隔5年后再种;二是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连作1 ̄2年后需隔1 ̄2年再种的,如麦类、部分豆类、部分薯类、黄瓜、花生等;三是较耐连作的作物,可连作2 ̄3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水稻、棉花、玉米、花椰菜等。在采取合理的耕种措施,增施有机肥和加强病虫防治的情况下,连作的危害一般表现甚轻或不明显。 2.4作物布局 这里以马铃薯为主进行布局作物种植。禾本科作物和马铃薯的共同病害较少,比如玉米、小麦、燕麦、高粱、糜子、谷子等。理想的轮作模式是“四年轮作”,即第一年豆科、亚麻科、十字花科、藜科、伞形科等作物,包括豌豆、扁豆、蚕豆、黄芪、苜蓿草、红豆草、胡麻、油菜、荞麦、当归等根茎类药材;第二年禾谷类作物,包括玉米、小麦、燕麦、高粱、糜子、谷子等;第三年的作物为马铃薯;第四年又为禾谷类作物,以此循环种植,尽量减少土传病菌的积累。 3—转化—畜牧养殖 大自然安排的食物链“人吃种子,畜吃根茎叶”,然后人畜粪便还田作肥料,农业就是在这种循环中向前发展。不能让动物与人争粮,应该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如牛、羊、驴等,逐渐减少粮食畜牧业,如猪、鸡、鸭等,尊重大自然安排的食物链规律。采用新科技综合开发利用,为农作物秸秆找个科学合理的转化场,这样才能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3.1畜牧养殖 畜牧养殖,具有投资少、规模小、饲养回报高等特点,适合我国的农村发展。宜养殖奶牛、肉牛、羊、驴、猪、鸡等,养殖成本低,饲草料供应充足,场地宽阔。逐步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家庭农(牧)场”等经营模式。奶牛发展家庭农(牧)场和奶农合作社,扩大青贮玉米、优质苜蓿等种植;肉牛重点扶持合作社和养殖大户等经营主体,提高饲料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肉羊生产,提高肉羊繁殖率和成活率,推广区域内“自繁自育”养殖模式和设施半舍饲,人工草地建植等技术1^。畜牧养殖业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如会宁和靖远的羊产业,安定的鸡产业,白银区和平川区的奶牛产业,平凉的肉牛养殖,庆阳的驴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为甘肃省提供良好的肉食供给基地。因此,要加快转变方式,促进草食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建立新型畜牧业科技转化和推广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2养殖饲料 除全株青贮玉米、苜蓿草、红豆草、燕麦草以外,其他农作物秸秆也是很好的补饲和添加饲料来源,如豆科作物豌豆、扁豆、蚕豆秸秆,糜子、谷子秸秆,中药材黄芪、当归、党参秸秆等。还有部分作物产品作为能量饲料原料,比如玉米、燕麦等。马铃薯块茎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营养元素,其小薯一般作为淀粉薯低价卖给淀粉厂做淀粉加工原料,如果用于畜牧养殖作为能量饲料利用,就会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 3.3有机肥还田 国家大型畜牧养殖场污染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破解粪污综合利用问题迫在眉睫。因此,兼顾生产生态两大目标,在农村将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作为破解畜牧养殖污染难题的生态养殖成为重点发展对象。将家牧粪便经过科学有效地堆积发酵后就近还田为作物肥料使用,充分利用农业再生资源,形成养地、作物种植、畜牧养殖转化、有机肥还田的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优质,小麦,烟草,党参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10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9567起
- 真人版《芭比》童趣場佈 全球粉紅油漆一度短缺
- 雅字号特色农产品 交易会上受欢迎
- 全国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培训班在砀山县举办
- 万寿镇: 反邪教宣传入人心_
- 完善整改举措 共创文明城市
- 110輛載有援助物資的卡車通過拉法口岸進入加沙地帶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下达2020年学位授权点专项合格评估处理意见的通知—新闻—科学网
- 美国新关税政策引发暴跌,美元遭遇信任危机
- 首科院报告探讨城市创新发展的多元道路选择
- 最高检:坚决查处利用互联网实施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犯罪
- 机器人能用AI加速发现化学分子
- 未来 芦山至成都可以不再绕雨城
- 福建厦门:核查处置12批次不合格食品
- 开新能源汽车上路 这些保养须知
- “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新闻—科学网
- 广东发布中高考期间食品安全消费提醒
- “中国冷谷”:“冷经济”激发产业“热活力”
- 国台办:台湾方面应停止以粗暴危险的方式对待大陆渔民
- 新车不断涌现 车市 “新军”谁能站稳脚跟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