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UPLC法测定芭蕉药材不同部位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含量(三)

2.6 主成分分析

为了进一步综合分析芭蕉同植株不同部位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含量的法测差异性,本研究对9批芭蕉药材的定芭豆酮的含根茎、茎和叶中上述2种成分含量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蕉药将标准化处理后的同部样品数据导入SIMCA 14.0软件中,得到2个特征主成分PC1、位中PC2。羽扇从方差累计贡献率来看,和豆建立的甾醇模型累计解释能力参数R2X和预测能力参数Q2分别为0.999、0.998,法测说明该模型的定芭豆酮的含区分能力和预测能力都较好,所以前2个主成分已基本能反映芭蕉根茎、蕉药茎和叶中2种成分含量的同部主要特征。

以主成分建立坐标系,位中得到9批芭蕉药材根茎、羽扇茎和叶的和豆主成分得分图(图2)、载荷图(图3)。由图2、图3可知,主成分得分图的4个象限可以将样品明显区分开;载荷图中芭蕉药材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分布情况与得分图中样本点的分布和位置对应。结果表明,同植株芭蕉根茎、茎、叶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

89

2.7 聚类分析

采用Ward聚类法对“2.5”项下提取的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芭蕉同植株不同部位的分类情况,详见图4。由图4可知,同植株不同部位的芭蕉药材聚为3大类,其中S16(根茎)、S26(茎)、S14(茎)、S17(茎)、S8(茎)、S5(茎)、S11(茎)聚为Ⅰ类;S19(根茎)、S20(茎)、S21(叶)、S15(叶)、S18(叶)聚为Ⅱ类;S24(叶)、S6(叶)、S12(叶)、S22(根茎)、S3(叶)、S4(根茎)、S13(根茎)、S25(根茎)、S1(根茎)、S27(叶)、S2(茎)、S10(根茎)、S9(叶)、S7(根茎)、S23(茎)聚为Ⅲ类。聚类结果表明,第Ⅰ类大多为芭蕉茎部位,第Ⅱ、Ⅲ类中均有芭蕉根茎、茎和叶部位,因此芭蕉茎与其余2个部位的差异较明显。

10

3 讨论

现代研究发现,羽扇豆酮具有抗炎和抗糖尿病等多种生物活性;豆甾醇是一种植物甾醇,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尤其在抗肿瘤、抗炎和抗糖尿病等方面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中药及民族药的成分复杂,单一成分无法达到全面控制药材质量的目的,因此本研究建立了快速、高效且能同时检测芭蕉药材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含量的HPLC方法,旨在为评价芭蕉药材的质量提供参考。

在色谱条件的考察中,笔者比较了乙腈-水、甲醇-水、甲醇-乙腈、甲醇-乙腈-水不同比例的流动相,以及0.1、0.15、0.2 m L/min的流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乙腈-甲醇(78.5∶21.5,V/V)作为流动相、流速为0.15 m L/min时,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峰形、分离度均较佳。同时,笔者采用全波长扫描发现,羽扇豆酮和豆甾醇在210 nm波长处均有最大吸收,故选择210 nm作为检测波长。此外,笔者还考察了25、30、35℃的柱温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在30℃时,上述2种成分的分离度较好。综合考虑色谱峰的分离度、基线、峰形和分析时间,最终选出了本研究的色谱条件。

由9批不同产地芭蕉药材不同部位(根茎、茎、叶)共27份样品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含量测定结果可知,同植株芭蕉药材茎中上述2种成分的含量大多较其根茎和叶中含量高。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芭蕉根茎、茎和叶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同植株芭蕉根茎、茎和叶中上述2种成分的含量具有差异;聚类分析将芭蕉根茎、茎和叶分为3大类,其中以芭蕉茎与其余2个部位的差异较明显。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植物的遗传以及体内代谢成分的积累、分布、储藏等因素相关。

综上所述,本文所建的UPLC法简单、快捷、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准确性高,可用于芭蕉药材不同部位中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含量测定;芭蕉茎可替代芭蕉根茎作为羽扇豆酮和豆甾醇的原药材来源。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药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乙腈甲醇豆甾醇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