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專訪陶晶瑩:只要有創作的機會,我都很喜歡

文字:陶晶瑩|筆訪、專訪作整理:犁客

「媽媽半夜趕劇本的陶晶寫作身影,在我生命中是瑩只有創很重要的一副景象,可能也帶給我很大的機會影響。」陶晶瑩說,都喜「我從小比較安靜,專訪作大部分的陶晶時間都花在閱讀。」

先以歌唱出道,瑩只有創再以主持見長,機會1999年,都喜陶晶瑩出版第一本書,專訪作成了暢銷作家——但這並不是陶晶一時興起提筆就有的結果。

「寫作習慣從學生時代便開始累積了。瑩只有創」陶晶瑩說,機會「我還記得我高中的都喜第一堂作文課,光是一個題目,我就把一學期份量的作文簿寫掉三分之二本。儘管我沒有寫日記或筆記的習慣,我總是用手機記錄一些不錯的文字。有時寫歌詞的靈感來了,我也會記錄在手機裡。」

「多寫常寫」是成為文字創作者的必要條件之一,有了這層日常練習,機會來臨時才能伸手掌握。「當時的出書契機是因為電視節目《娛樂新聞》大受歡迎,出版社找我出一本與拍立得相關的書,圖占了內容很大的部分。漸漸地,我覺得自己有很多人生感觸,想用文字記錄下來,於是開始持續地寫作。」陶晶瑩也表示,「事實上,我認為要培養寫作的習慣,閱讀是重要的第一步。讀了越多,越能激發想像與感觸。」

閱讀的幫助

陶晶瑩的「日常閱讀」不是隨口說說。

「家中廁所有台小推車,上頭擺滿三層書,讓我可以隨時隨地閱讀,早上起床也會讀一會兒,做功課的時候更是需要閱讀。」陶晶瑩並不限制自己的閱讀類型,「從文學類的小說、散文,到語言學習類的工具書,還有別人推薦的書,歷史、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戲劇劇場、書法、素描、歷史裡的美術、人物故事相關的書籍⋯⋯等,近期在看《達文西的真實世界》、《沒人雇用的一代》、《超有效!拇趾外翻自己治》、《5G來了》、比爾.蓋茲推薦的《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非常廣泛。」

廣泛的閱讀經驗裡,陶晶瑩最喜歡的是「艾倫.狄波頓肯定是我心中的第一名,我也喜歡《百年孤寂》的馬奎斯,這兩位作家的著作我全都如數家珍。我也喜歡張愛玲和駱以軍的作品。」最近在讀的,則是「回頭望望我床旁邊,擺的是渡邊淳一的小說、聶魯達的詩集、胡遷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的原著《大裂》,這是一本很憂鬱的書啊。」

陶晶瑩認為,「閱讀」不僅是「寫作」的準備,對工作也很有幫助。

「比如說我常常有訪談的需求,自己的廣播節目也會介紹新知,閱讀讓我可以更全面理解一件事情的樣貌,而不只是聽片段的說法。」陶晶瑩說,「尤其現在假新聞這麼多,每家媒體、每個國家的立場也不同,從心理學來解讀這個現象會很有意思,大家都是先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理解事情,往往都是一面之詞,因此廣泛的閱讀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賈伯斯在設計上的先驅地位,他的產品大大地改變了世界,大家無不一面倒地吹捧他。但他的女兒卻看見另一面的他,在她心中,他是個冷酷的父親,讀了《小人物》這本書,讓我可以更全面、更具體地觀看賈伯斯。」

除此之外,「我也常常受邀演講,講到某個主題時,就可以立刻旁徵博引,把曾經在閱讀中吸取的例子拿來跟大家分享。尤其在演講最後的問答,往往需要臨場反應,針對觀眾的屬性作出他們可以理解的回答。」陶晶瑩分享,「某次我受邀到大學演講,希望我演講的題目跟傳播相關,但到場後,我發現學生大多來自物流資訊相關的學科,於是我緊急加進一些他們也能收穫的內容,比如阿里巴巴的電商平台、物流管理⋯⋯等等,這些都是平常閱讀的累積才能有的臨場發揮。」

長篇的起點

先是在以拍立得照為主的書中動筆,再是寫下兩性、成長及感情的觀察心得,創作童書,然後陶晶瑩寫了長篇小說。「我並不像海明威或村上春樹是自律型的作家,他們很清楚自己的身分就是作家,每天給自己安排時間,比如海邊散完步,就必須開始寫作,然後才可以吃早餐。我並沒有固定的時間表,但是我的腦海裡有很多的故事,我會不斷地編寫。」陶晶瑩表示,「《二十一》這部長篇小說的靈感起源,是因為我的老公、小孩實在太熱愛打電動,連度假的時候也跟iPad難捨難分,我當時大發雷霆,對他們吼說:『我要把你們整組都換掉!』當然這是氣話,但事後想想也挺有趣的,隔天我就編了整個故事給小孩聽。」

起因十分日常,但書名並不馬虎。「『二十一』的這個數字,則是我之前讀了劉軒關於心理學的書,裡頭提到二十一天可以培養一個新的習慣,我就把這個概念套用在故事上。我的小說取自我周邊的生活,我看到許多家庭主婦的悲涼辛酸,很想把她們的故事呈現出來,並運用人工智慧的體材,感覺比較引人入勝,才不會演變成八點檔劇情,也讓我用比較新穎的角度去處理家庭主婦長久以來的心裡的荒涼,等於是新瓶裝舊酒的概念。」

陶晶瑩說,「《二十一》其實就是我身邊婦女朋友們的心情,有些朋友的家人是從來不給她過生日的,她當年辭去外商公司高階主管的職位,回歸家庭照顧小孩,但小孩也對她非常冷漠⋯⋯或者台大外文畢業,工作沒幾年就被要求回家帶小孩,每天在社區遛狗⋯⋯等,這些讓我有點感觸的故事。AI則是我近期熱中閱讀的類別,比方李開復先生的著作,或一些談到AI與未來教育的著作。」

創作的樂趣

「我要把你們整組都換掉!」的怒吼變成《二十一》裡出現的人工智能「FAMILY」,不過陶晶瑩坦承,「除非生氣或寂寞到一種不可自己的境界。目前小孩都還很尊重我,想打電動還會推來推去,要推派敢死隊來徵求媽媽的同意。我感覺他們還是會敬畏我,我在他們心中是有些重量的,所以我會選擇讓他們在週末打電動。如果他們真的不理我,我還是會自己排遣時間,找朋友聊聊天,或發展自己的興趣,應該不太會使用『FAMILY』。」

是的,自己的生活樣態,並不應該交由他人決定——就算是親密的家人也一樣。「綜觀我做過的事情,從唱歌、畫畫、寫作,這些不同身分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創作者。」陶晶瑩說,「現在我也是YouTuber,要拍片、剪片,這也屬於一種創作。」

創作串起閱讀與寫作、興趣與工作——或許,這正是陶晶瑩自己決定的生活樣態。「只要有創作的機會,我都很喜歡。」陶晶瑩這麼說。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