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第三方评估中国法院信息化:法院与公众实现微距离

第三方评估中国法院信息化:法院与公众实现微距离

4月12日上午,第方《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在北京发布。评估 张尼 摄  中新网北京4月12日电(吴合琴 张尼) 12日上午,中国众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北京发布《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法院对中国法院的信息现微信息化进展、成效及应用进行了第三方评估。化法评估报告显示,距离信息技术的第方广泛应用,创新的评估司法便民利民措施,进一步节约了司法成本,中国众实实现了法院与公众的法院“微”距离。

  开启“互联网+打击老赖”新型执行模式

  评估结果显示,信息现微以互联互通为主要特征的化法人民法院信息化2.0版已基本建成,信息化在服务民众、距离提升审判质效、第方强化司法执行、推动司法公开、助力司法改革、推进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各地法院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法院信息化服务样本,为审判执行服务,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如深圳中院首创的鹰眼查控网,迅速开启了法院“互联网+打击老赖”的新型执行模式,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评估报告认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全国法院开辟了司法为民的新领域和新窗口,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流动法庭车”将法律服务送到家门口

  评估报告显示,法院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法律服务送到家门口”。随着法院信息化水平的逐渐提升,各级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采取打造流动法庭车方式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流动法庭车是法院专门为法庭定制的巡回审判用车,其本质上是一个具有移动性、配有高科技装备的数字法庭,目的是方便边远地区公众诉讼、就地开庭审理、调解邻里纠纷、接受法律咨询、开展法制宣传。流动法庭车极大地拓展了法庭工作空间,延伸了司法治理的杠杆。

4月12日上午,《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在北京发布。 张尼 摄

  4月12日上午,《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在北京发布。 张尼 摄

  开辟沟通新渠道 实现法院与公众“微”距离

  评估报告认为,法院信息化建设缩短了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新媒体是近年来法院创新公众沟通的新方式和新渠道。各地法院利用手机APP、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即时互动、实时参与的优势,使当事人和法院之间实现即时互动,按需获取信息,随时参与沟通。

  报告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进一步节约了司法成本,人民群众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实现法院与公众“微”距离。

  呼吁加强法院信息化人才队伍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评估报告将信息化队伍建设给予大篇幅介绍。评估报告指出,从全国范围来看,各级人民法院虽然建成了一支信息化队伍,但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短板,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审判业务发展需要。一些法院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不能适应法院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为此,评估报告建议法院要培养一支专业技术和司法业务都精通的队伍,使技术和业务最大限度地实现融合。

  对于法院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培养,报告建议,要注重从具备一定法律知识、了解审判执行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人员中选择优秀人才,充实到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中;又要打通人才交流渠道,鼓励在各类科研院所、知名企业中任职的优秀人才到法院从事信息化工作,还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加大技术人才与法院审判执行业务部门的联系,使其了解审判执行业务,熟知法院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完)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