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草菇栽培技术发展历程与创新研究进展(三)

4.1 堆草栽培

堆草栽培是草菇创新草菇最早应用的传统季节性栽培方式,通常在室外进行,栽培也有在大棚或室内进行,技术进展20世纪 60 年代以前,发展我国草菇种植仍然是历程采用室外大田堆草栽培模式为主。娄隆后等利用稻草小把堆式栽培在北京试种草菇,研究对栽培技术、草菇创新栽培季节、栽培菌种培育等进行了研究,技术进展使产量逐年提高。发展福建省古田县城关供销社草蘑菇生产辅导组根据草把式栽培法“草菇多生长在泥土上”这一现象,历程以及参考蘑菇栽培中的研究覆土措施,开展了乱草畦式覆土栽培试验,草菇创新获得较好收成。栽培此法比草把式栽培法省 1/2~2/3,技术进展节约了稻草,增加了出菇的表面积,出菇更加均匀。中山市“稻后夏菇”技术则利用早造水稻收获后、晚造水稻插秧前的夏闲稻田栽培草菇,堆草后用草被或搭荫棚进行保温遮光等,由于种植于水田,除盖厚草被、搭遮棚等降温保湿措施外,还可以通过畦坑养水、人工淋水来保持土壤湿润,进而保持草堆湿度和温度,促进菌丝生长和提高产量。

上海市食品工业研究所和食用菌工业化生产课题组等则利用蔬菜塑料棚室内栽培草菇,采用合理建堆或床架式薄层建堆、添加适量有机质以及严格科学管理(温度、湿度、空气)等措施,生物转化率达 15% 以上。切段稻草小堆式栽培是一种在堆式栽培基础上的创新模式,稻草经过发酵处理使得自然呈碱性,使用时浸泡湿透,无需添加石灰,绿色环保,播种后稻草切段再建堆,稻草用量只有传统堆式栽培的 1/4 左右,非常节省原材料,通过优化稻草前处理、播种及后期管理等措施,使草菇产量提高 1 倍以上,适合大田栽培,已成为广东中山市草菇栽培的主要模式。随着草堆式栽培技术不断改进和优化,草菇产量已提高了约 15%。但堆草栽培模式易受气候变化影响,温度、湿度难于控制,产量稳定性差,受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栽培量越来越少。

4.2 层架式栽培

20 世纪 70 年代初,香港等地把双孢蘑菇栽培技术移植到草菇上,张树庭利用废棉渣代替稻草在室内进行层架栽培草菇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创了草菇室内废棉层架式栽培的新模式。与堆草栽培相比,层架式栽培创新有两大优点:一可以进行二次发酵,使培养料中的养分更适合草菇吸收利用,并可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二是使用多层床架可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产量和品质、提高菇房利用率 3 倍以上,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该模式迅速在我国香港、广东、福建、湖北、江苏、上海及东南亚地区推广应用。

层架式栽培使草菇周年栽培成为可能。草菇是高温型菌类,冬春两季气温较低,原来的堆草栽培通常在室外或室内地面进行,低温时无法维持草菇所需温度,而层架式栽培可使单位体积内栽培原材料数量大幅增加,草菇生长过程中本身能散发热量,加上保温菇房和适当加温,在南方可以周年达到草菇生长所需温度。

在层架式栽培应用过程中,层架制作材料经历了不少探索,最初采用竹竿、竹片,随后采用杉木、松木。由于竹木材料耐用性有限,90 年代有人尝试用水泥铺设栽培床,进入 21 世纪随着单个菇场规模的扩大,一些栽培企业尝试用金属材料制作支柱和床面,也有用金属材料做支柱、竹木片或尼龙绳网作床面材料。长期实践表明,松木材料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容易产生青霉等杂菌,影响草菇生长,目前已被淘汰。水泥和金属制品因比热低,用这些材料造成的床面容易使培养料温度散失,因此也被淘汰。

目前,中小规模草菇栽培场普遍使用的栽培床面材料有竹片、木片;大规模草菇栽培场大部分使用金属材料做支柱、尼龙网做床面。预计随着草菇工厂化栽培技术的成熟,除筐式栽培采用塑料筐外,床式工厂化栽培床面材料采用尼龙网是未来发展趋势,其优点是成本低、操作方便且可以双面出菇(即床面、底面均可出菇),出菇面积增加,随着管理技术完善,有望能提高总产量。

4.3 筐式栽培

传统的草菇筐式栽培主要用于品种品比和栽培用种商品性状观察。将处理好的栽培原材料放入塑料筐中,筐的大小以面积不小于 0.1 m2、高度15 cm 以上为宜,采用的材料以废棉渣或棉籽壳为主,铺料厚度 10 cm 以上。随着草菇工厂化栽培的研究发展,筐式栽培因其适合机械化操作而被用于草菇工厂化栽培研究。杨小兵等[40]采用人工气候菇房、原料高温蒸汽杀虫杀菌、筐式栽培进行试验,通过菌种稳定性试验、原料配伍试验、发酵预处理试验和栽培模式试验等对草菇工厂化栽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基本满足了自动调节等机械化作业的要求,为草菇工厂化筐式栽培提供了参考。框式栽培在筐的规格、机械化操作及适宜品种及环境调控等方面还有大量研究要做,筐式栽培将是草菇工厂化栽培的重要模式之一。

4.4 袋式栽培

20 世纪 80 年代末,江西信丰地区借鉴袋栽平菇的做法,开始采用草菇袋式栽培,包括浸草、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脱袋排场、出菇管理等。周修赵等采用熟料袋栽、两次接种和二区制等工艺,研究出一套稻草栽培草菇的高产技术,筛选出的屏优 1 号草菇生物转化率稳定在 40% 以上。二次接种法是当菌丝长满袋时,将菌袋搬入菇房脱袋摆放时在间隙和面料上再洒一层菌种,或者长一潮菇后重新接种。传统袋栽方式存在装袋效率低、容易破袋、纯稻草配方产量低、加富配方容易污染等问题,本课题组总结出草菇纯稻草袋栽新技术,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改良菌包制作工艺、优化出菇管理等措施,使草菇产量较传统栽培方法提高 50% 以上。熟料袋栽操作较床栽方式繁琐、用工多、效率低,目前仍不能实现机械化装包,因此普及率不及层架式栽培。但袋栽草菇产量稳定,且可以实现草菇二区制,即菌包制作后可以运输到其他地方进行出菇,菌包移动方便,可利用闲置的房屋、大棚、林下等进行种植,如果出菇场所是有人工调控温湿度、通风、光照的菇房,可延长栽培时间或周年栽培,是一种非常适合中小城市区和农村的一种草菇栽培方式。

4.5 畦式栽培

4.5.1 传统畦式栽培 

传统畦式栽培可在室内进行,也可在大棚或林下进行,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投资成本较低,主原料有稻草、废棉、棉籽壳、中药渣等,辅料为石灰。方法如下:原材料处理好后,在整好的畦面铺一层稻草或麦秆,盖住畦面表土可;在稻草上面撒一层菌种,用种量为全部用种量1/4,随后铺一层堆制发酵过的棉籽壳或废棉渣(厚 5 cm),然后再播一层种,用种量为总种量的1/4,播第 2 层种后,再铺一层 5 cm 厚的料,料面应呈龟背形、中间隆起,防止积水,然后将剩下的1/2 菌种均匀播在料面上;最后在上面盖一薄层稻草,四周覆上营养土,进行菌丝培养和出菇期管理,通常可收 2~3 潮菇,整个栽培周期约 25 d。目前,传统畦式栽培已经很少采用。

4.5.2 山东莘县畦式栽培 

畦式栽培是一种夏季利用闲置蔬菜大棚进行草菇栽培的全新模式。山东莘县1999年前后开始采用大棚栽培草菇,经不断改进至2006年基本定型。该模式技术要点是:培养料主料为玉米芯7.5kg/m2、鸡粪0.012~0.015 m3/m2、生石灰3 kg/m2,辅料为碳酸氢铵0.075~0.15 kg/m2、麸皮0.0750~0.15 kg/m2。玉米芯无需粉碎,使用时将玉米芯曝晒2~3 d,置于水池浸泡7~9 d,石灰用量约为玉米芯质量的40%,浸泡后玉米芯pH 14.0。栽培前先施入发酵好的鸡粪(或牛粪),整地再施入碳酸氢铵,耕翻后起垄造畦(宽度不超过0.8 m、畦间宽0.6~0.7 m作过道)。将处理好的玉米芯铺畦上,撒菌种于玉米芯上,菌种用量1.1~1.2 kg/m2,接种时加入麸皮,接种后覆土(厚约5 cm),播种覆土后畦高最高处控制在40 cm以下,覆盖黑色塑料薄膜保温、遮光。整个栽培周期约40 d,总生物转化率可达30%~50%(以玉米芯用量计算),栽培草菇后菌渣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目前,该模式在山东莘县等地大面积应用,并已推广到河南、河北一些蔬菜种植地区。 

5 展望

进入 21 世纪,随着栽培方式及技术的改进应用,不仅草菇生产实现周年化,而且草菇栽培范围也得以扩展,栽培地区从原来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省区跨过长江,北上扩展到上海、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等地,逐渐实现了草菇的“南菇北移”,栽培区域不断扩大。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草菇栽培模式,尤以广东室内层架式(废棉 + 中药渣或稻草)周年栽培、福建草菇 - 蘑菇(工厂化菌渣 + 中药渣)周年栽培、广东中山短稻草堆草栽培模式、江西室内熟料袋式栽培(稻草)、山东新畦式栽培等为主要栽培模式。然而,草菇特有的种性和生态习性使得单产始终未有大突破,栽培过程严重依赖工人经验操作,稳定性较差,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稳产的标准化高效栽培模式。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日益加大,食用菌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草菇因其味道鲜美、生产周期短、原材料丰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综合草菇栽培技术发展历程和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环保高效的草菇工厂化栽培是未来发展方向。要实现工厂化栽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去攻坚克难:首先,开展适合工厂化栽培的草菇良种选育和原材料配方标准化;其次,研究工厂化栽培的厂房、配套设施设备研制、栽培环境(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和二氧化碳)控制系统等相关参数,同时还要研究草菇培养料发酵和菌丝生长过程中有益微生物对草菇生长影响;最后,对基于上述多方面研究的技术成果进行集成,研究发出成熟的草菇工厂化栽培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的草菇栽培模式,将使我国草菇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广东农业科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菌种青霉原料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