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院士专家解读我国消费者对甜味剂的认识尚存误区

近年来,院士网络上围绕甜味剂(代糖)是解读否安全、能否减肥等话题的国消争议不断。根据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的对甜最新调研数据,我国消费者对甜味剂的味剂认识尚存误区。

调查显示,识尚尽管多数消费者对甜味剂比较放心,存误但仍有38.5%的院士消费者对其安全性心存疑虑。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解读甜味剂是国消目前世界上研究最为深入的食品添加剂,其应用安全性得到了充分的对甜实践检验。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味剂根据《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2022)》,识尚我国同其他国家、存误地区一样,院士对包括甜味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上市前审批制度,食品生产企业按照规定,科学、合理地使用甜味剂是安全的。最近上海市试点推行的饮料“分级”规定,使用非糖甜味剂的产品不能评为A级,这并非安全性考虑,而是鼓励和引导消费者多选择原味的茶饮、咖啡等。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不同甜味物质的接受度存在差异,其中木糖醇的接受度甚至超过蔗糖,这可能与相关行业长期持续的消费者教育有关。总体上,消费者对人工合成甜味剂的接受度明显较低,比如应用已逾百年的糖精,消费者接受度仅有7.04%。

“实际上各国管理部门和权威机构都认为:合规使用甜味剂,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都是安全的。”钟凯认为,消费者对“人工合成”的误解根深蒂固,因此未来产业界需要多开发罗汉果、甜叶菊等公众接受度较好的甜味替代方案,满足公众控制能量摄入的同时享受甜味的需求。

尽管无糖产品得到年轻人的认可,但数据表明,很多人并不了解“无糖”的健康效应。比如仅有32.2%的消费者知道“甜味剂基本不提供能量”、仅有34.6%的消费者知道“甜味剂不会升高血糖”,还有22.9%的消费者认为“甜味剂增加食欲、导致肥胖”。

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甜味剂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相关,引起舆论关注。“需要关注的是,饮食健康的干扰因素复杂,这些研究结果往往并不一致,比如有的随机对照研究甚至发现甜味剂饮料比水更有利于减重。”钟凯进一步指出。

陈君石强调,食物多样、吃动平衡是饮食健康的核心,控制能量摄入是防治超重、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重要途径。

“糖尿病人群和血糖长期偏高的人群,体重超重或者肥胖的人群等有控糖需求又喜欢甜味的人,可在合理膳食的前提下,合理选择以甜味剂替代糖的相关产品。平时也可以用果蔬、牛奶、原味坚果、饮用水和茶、黑咖啡等比较健康的零食和饮料。”钟凯建议。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